从哪个角度来看,才能看到我们这个世界的真实。古往今来,无数的画师在作着这样那样的尝试。西方画家使用很多的焦点透视法,犹如照片般显示的真实,其实不过是每个人眼中的真实而已,物体随着距离我们的渐渐变远而愈来愈小,图形的构造更舒服了,然而这种风格,真的就能反映出真实吗,人,真的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喜好肆意扭曲这个世界么?
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中国画中的散点透视法,画家把自己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见,巧妙的组织在一张画中,让观画人感觉到一种超越时空的辽阔,从一张画上,可以看出四时晴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种风格,虽然仍是基于画师主观的,但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有些接近客观的角度了。而所谓客观,我以为,就是造物主观察这个世界的角度吧。 我没有认真研究过绘画,关于伊斯兰世界细密画的知识,都来自作者奥尔罕·帕默克的描述和网络资料,感谢网络的便利,可以很轻松的从百度上找到很多有关的资料。下面这两幅画,前者是在小说中反复提到的,与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有关的,席琳观看胡斯莱夫图像的绘画;而后者之所以是一匹马,也是因为小说中提到过一匹有关马的图画,所以在找到的诸多绘画中,对此情有独钟吧。 在作者的笔下,伊斯兰世界的画家在用笔触描述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的过程尤为艰辛,这是因为
“一、细密画在古代从不用于悬挂,这与它用作书籍插图有关,也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有关。
二、细密画的色彩运用以崇高为准则,鲜艳炫目才能唤起人神圣热烈的感情,而色彩的渐变是轻佻和不庄重的。
三、细密画采用全知视角,画人画物没有远近大小里外之分,也拒绝表现阴影,因为西方的透视法表现的近大远小,以及背光造成的阴影不过是人肉眼看到的幻觉,画家应该运用心灵之眼去描绘事物的本来面目,这种全知的视角,是真主的视角。”(引自网络)
然而,受西方绘画影响的伊斯兰画家,开始尝试学习使用焦点透视,使用光和影来描述世界。这种尝试,终于给他们带来了杀身之祸。小说的情节就是围绕这样一件谋杀案展开的。 小说拥有一切受欢迎作品的因素,亲情、爱情,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耐人寻味……然而读过之后感受最深的,更在于作者的叙述方法。作者在讲故事的时候,把伊斯兰绘画那种无视透视法的原则引入到自己的讲述中,通过故事中各个角色的自白来推动情节。当然,这种风格并不是第一次看到,在水木Joke版有一个叫做“鲜橙多”的词,最初来自对一个笑话的改写,以笑话中一瓶鲜橙多的眼光来描写故事,后来便形成这样一种转换视角描写的风格。谁又能想到,把这样的风格发扬到淋漓尽致,竟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 开篇的时候,想写点比较深刻的东西的。但坐在喧嚣的客厅,眼前人来人往,耳边五音充斥,实在没有办法把心底的思路整理清楚,描写出来。这本书所让我感受到的,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世界的真实,此刻的我,没有办法写出来。
无论如何,这是本可以无愧于诺贝尔奖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