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从未想到过西班牙,即使在听到皇家马德里,马德里竞技或是巴塞罗这些名字时,也未曾因此对这个国家产生联想或好奇。当然,与之相关的还有哥伦布、塞万提斯或是毕加索,但对我而言,所有这些支离破碎的印象从未组合成一个整体,无论从历史、地理或者人文的角度,我对西班牙的印象一如其他大多数国家一般浅薄,直到《丧钟为谁而鸣》(For Whom The Bells Tolls)里出现的大量西班牙语的句子与地名,我才第一次从罗伯特 乔丹这个美国人,或者说海明威眼里,看到折射出的西班牙的影子。
从十几岁时读完《老人与海》,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海明威的印象便停滞在此,一直等到读完《太阳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才有所改变。在和平时期诞生的我,对于战争总有种说不出的困惑,这种困惑并非针对作为整体的战争本身,而是对于其中的细节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影视作品里宏大的战争场面背后,这样成千上万的人,是怎样组织起来的。行军打仗、扎营炊事、后勤补给……凡此种种,没有亲身经历的作家,往往都是一带而过,而唯有海明威这样亲历战争的战士,才能以他那样简明朴素却又深刻真实的语言,带读者深入期间,去领会战争中种种难以言述的情感与体验。
最近几天,被爽约的台风尼伯特困在厦门,随身带的《西西里人》早已读完,便在附近的书店补充了两本,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其中一本便是《丧钟为谁而鸣》。与《太阳照常升起》似曾相识,但又大有不同。《太阳照常升起》更多地描写个体在战争中面临的困惑与迷惘,虽然题材不同,但在风格与感受上与凯鲁亚克的《在路上》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处,难怪都被称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而《丧钟为谁而鸣》则更多地加入了对西班牙内战的具体态度,而不是对于战争的泛泛而谈。作者既没有偏袒法西斯主义,也没有偏袒共和,而是力求真实地反应出这场战争里的不同侧面,当然,也反应了海明威自己对于战争中种种行为的思考与困惑,作品里不止一次提到自杀的主题,似乎也在为作者本人日后的结局埋下伏笔。
然而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点睛之处,却依然在开篇引用的约翰 邓恩的诗里,“谁都不是一座孤岛/ 能岿然独存/ 人人都是欧洲大陆的一小片/ 构成大地绵绵/ 倘若这块土地被大海冲掉/ 欧洲就会缩小……”因此,不要为丧钟为谁而鸣,终生超度的恰是你的亡灵。在一场战争中,抑或在每个社会里,个体所能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然而,我们每个人又都与这世界息息相关。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如同罗伯特 乔丹一样,无法左右一场战争的结果,但是,我们也如罗伯特 乔丹一样,与每一场战争息息相关,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我们或许会选择像巴勃罗一样临战脱逃,但也会像他一样发现无路可走才回头面对,我们也可以如罗伯特 乔丹一般,为这个世界,贡献自己哪怕最微薄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