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宴》之大,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男人。
“阳萎”的《夜宴》
简而言之,《夜宴》就是中国版的《哈姆雷特》,多加几个字的话,就是失败的中国版的《哈姆雷特》。看完本片最大的感受是“阳萎”(本来不想用这两个不符合我的文风的字眼,不过思前想后没有更合适的)。纵观全片,从萎靡不振的王子,突然死去的厉帝,到被杖责致死的冀州节度使,还有无所作为的殷氏父子,就没有一个拿的出手的男子汉。导演想塑造的形象和塑造出来的形象对照一下,真有“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样子;除了阴盛阳衰之外,剧情犹如梦游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一点,没有高潮是一大败笔;不过再怎么说,最大的败笔莫过于结尾了,所有人都如预期般死掉,但都死得匪夷所思,为了出乎意料而出乎意料,恐怕没有几个人会觉得惊喜吧。
不过,对于优点还是要肯定。对白和格调都是我比较喜欢的,虽然有的地方也纰漏颇多,不过还是有一些古色古香,舞蹈也很合我的胃口,那出《越人歌(寂寞)》更让我惊叹(于是挂在这里做背景音乐咯)。所以,总体来说虽然是部让人失望的电影,不过却很对我这种常常发古幽思的人的胃口,呵呵,“我喜欢这个调调。”
阴盛阳衰
牺牲了那么多优伶,换来王子无鸾从吴越之地平安归来,追问父亲死去的真相,似乎要大有作为的样子,看片的时候也不禁充满期待,然而随着剧情推进,无鸾的真面目渐渐暴露出来了,原来他真的不是深藏不漏,纯粹就是无能,婉后的批评很中肯,而正,因为无鸾的懦弱,直接把主角的位置让给了婉后,导演可能是想让王子如哈姆雷特般有气质,所以让他喜欢音律,可惜画虎不成,无鸾没有念出过“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样惊世骇俗的台词,而只是漫无目的在阴暗的宫廷里忧郁着梦游,再加上举止行为蠢笨如猪,让人恨不得他在一开始就被干掉,让那个替他慷慨赴死的配角用刺杀的形式完成复仇大业。
说到念台词,厉帝的台词应该是最精雕细琢的,只不过过犹不及,蛇足比比皆是,再加上葛优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和这个角色的格格不入,塑造成了全片最失败的一个角色。“ 你贵为皇后,母仪天下,睡觉却还蹬被子”这句还勉强说的过去,” 我要说三个字,朝纲伦常、春秋大义、替天行道“这句就让人不觉对厉帝的智商开始产生怀疑,至于”是复仇的火焰让你穿越了死亡之谷,抑或是你的忧郁打动了女人的心,让她们维系着你的生命?百般算计都不如一颗单纯的心。啊!哥哥!难道真是你的灵魂在冥冥之中保佑着你的儿子……如果是这样,那我把尊严还给你!“这一段,除了让人倍感恶心之外,没有一丁点感觉到厉帝是突然良心发现。事实上正是这句台词断送了厉帝成为一个完整的反派的机会,精神分裂般的突然死亡,给这个本来就满是败笔的角色身上斜斜划上了最后一笔。用小脑想都知道,厉帝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只为一个女人就篡权的呢,如果心胸只有这么一点点,怎么可能做出这样大的事情来呢,拜托,要拍哈姆雷特也有有点哈姆雷特的样子,又不是特洛伊战争。
除了厉帝本人,还有一个角色也是毁在他的台词下的。就是被杖毙廷下的幽州节度使裴洪,如果这部剧里有一个人对得起”男人“这个称谓的话,窃以为非他莫属,大约导演是想塑造一个铁骨铮铮的形象吧,裴洪自始至终也表现得很硬朗。不过这样一个耿直的人,在死后却被厉帝一句话抹杀了形象,厉帝叹息的说这套刑罚还是裴洪建议先皇采用的(具体记不清楚,不过就是这个意思),不知道导演自作聪明的想表现什么,又想讽刺什么,这种自作聪明的对白唯一的效果就是自毁长城,既毁掉了裴洪这一形象,也表现出导演编剧着一帮人的无知。且不说裴洪这样的性格不大可能说出这样的话,但想刑罚自有有司掌管,哪里轮的到一个幽州节度使来说三道四呢。杖毙这段剧情后面再谈,不过又想到这段中还有句白痴的台词,同样出于白痴的厉帝口中,”太残酷了“。导演大约是想暗示厉帝心中其实没有那么坏,为后面自杀做铺垫,但表现不力,被葛优演得一脸暧昧,毫无意义。
众多萎靡不振的男人中,我认为还有两个比太子无鸾更衰。那就是殷太常和殷隼父子。殷太常的形象一直让人怀疑不是明哲保身而是忍辱负重,所以看清楚无鸾这个窝囊废之后开始对殷氏父子寄予厚望,这俩人窝囊满全剧都无所作为,到最后终于下决心做一番事业的时候,影片结束了,晕死。最让人气愤的是这俩哥们的口是心非了,叫嚣着如何如何爱青女,如何如何因为青女被婉后控制才忍辱负重,导演还恶心的安排殷隼抱着青女说:”哥哥爱你,哥哥不会让人伤害你“(这句具体用此也记不太清楚了),那么试问,如果你们真的那么爱青女,爱你的女儿你的妹妹,你能眼睁睁看着她喝下毒酒而不闻不问吗?有这样爱的吗?看的人实在忍不住要骂娘。
阳衰就说这么多,阴盛简单提两句就好了,因为大家都看得明白。抛开对章子怡的看法,她演得的确不错,不过也或许是因为导演给她的戏份和空间最多,或许她本人适合演这样的角色。这样一个矛盾而复杂的女人,在一群萎靡不振的男人中终于无可奈何的挑起主角的大梁,为全剧增色不少。另外一个单纯的青女,则是婉后形象的反面,单纯而执着,虽然周迅无法掩饰的衰老了,但这个角色还是很讨人喜欢的,尤其是结尾前那段《越人歌(寂寞)》,窃以为是全剧最值得一看的部分,我之所以没有抱怨钱花得不值,主要也就因为这短短的一段了。
剧情梦游
看网上很多人说冯小刚大局观不强,之前到没有特别的感觉,《甲方乙方》《手机》《天下无贼》……我都很喜欢的,也没看出来多少值得一骂的地方。不过这次不同了,剧情用垃圾两个字来形容毫不为过,我想即使把哈姆雷特的情节完全套用一下,一点都不要改,效果也会好得多。实在是太失败了。
首先是没有高潮,或者说整个高潮都集中在了前15分钟,刀光剑影,扣人心弦,尤其是那个提无鸾慷慨赴死的配角,被一刀砍下头颅的时候,让人惊诧不已,虽然明知道王子必然不会死,但还是忍不住紧张了一下。最后在全剧结束的时候,我想,如果把开始那一段作为结尾多好啊,无鸾在水下看着一个头颅慢慢沉没,心里充满了仇恨和愤怒,然后就剧终,比最后横空出世的那一剑艺术感染力一定强的多。
另外一个损害艺术表现力的地方在于很多地方完全没有考虑剧情发展,纯粹为了显摆而拍摄,比如上面提到的杖毙裴洪的情节。除了导演为了特意表现血腥和残忍之外,看不出和全剧有多少联系,这一场戏为什么非要占这么大的比重?除了让剧情看起来不流畅之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除了这一段,开始的部分也让人觉得和全剧的氛围格格不入,或者说正是开始血腥的屠杀这一段误导了观众。除此之外,七个没有完成任务的骑士的自杀,也没有看出来意义何在,又回到前面说过的地方,如果是为了表示厉帝的残忍,不是和结尾自相矛盾了吗?还有对王子的安排,导演故弄玄虚的让王子似乎在计划着什么,给观众造成一种假象,所以在王子最后表现出迷糊无能的时候,遭人唾骂也是难免的了。这样剧情上的硬伤比比皆是,究其原因,有导演驾驭能力不够的因素,有编剧的智力因素,也有为了表现忽视剧情的因素。
最后的败笔在所有人的死法,所有人都如同预期一样死掉,但每个人都死得天马行空。当然大家都出乎意料啊,不过纯粹为了出乎意料而出乎意料,只能更让人失望了。我倒还是希望结果能够通常一点,厉帝作为最终boss发飚,所有人在夜宴中打得血肉模糊,胳膊腿乱飞,然后一个个都或者壮烈或者委屈的死掉,结果只剩下青女一个人泛舟吴越,轻声唱着”今夕何夕兮……“然后全片结束,这样也与开始和中途的暴力场面相吻合,不知道冯导为什么要在结尾的时候突然放弃暴力,要给观众们一个这么大的surprise.
不过这部片子在细节上有些还算值得称道,宫殿的布局陈设都不错,也有一部分对白很有古味,我很欣赏,但那个市场的场面太令人感到不像国产的,好像突然之间跑到古罗马去了一样。
关于《夜宴》,就写这么多了。最后附上这篇千古流传的《越人歌》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知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