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这一周来不眠不休,每天都有这样那样的事情忙得不亦乐乎,所以迟迟未能更新空间,但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这里。原计划在国庆节前写一篇小说挂在这里,题材和情节都已经想好了,但就是没有时间动笔。希望能够按计划完成吧,在这里预告一下先:汀上沙屋国庆大礼,新作《神的看门人》,即将发表,敬请诸君关注。(这样子就会有压力,一定要写出来咯)。
*************************************************************************************************************
以下为本篇正文:
《偶书》(刘叉)赏析
《偶书》是唐代诗人刘叉的代表作,刘叉并不是个很有名气的诗人,但也并不是“名不见经传”,《唐才子传》里面有关于他的记载,说他少年时“尚义行侠,旁观切齿,因被酒杀人亡命,会赦乃出,更改志从学。”刘叉和韩愈、孟郊等人都有来往(这样说似乎有攀附名人以提高知名度之嫌哈),李商隐的《刘叉传》里面提到刘叉有一次直接把韩愈为别人写墓志铭所得的润笔费拿走,还强调说:“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这是奉承死人得来的钱,不如拿来给我贺寿吧)。就连名满天下的苏东坡,也有关于刘叉的诗:“老病自嗟诗力退,寒吟冰柱忆刘叉”(《冰柱》也是刘叉的一首代表作)。
没有品诗之前,先对诗人品评一番,是鉴于“诗言志”的说法,因为刘叉此人又名气不大,所以要先介绍一下,后面才能更好的理解他的诗,而不是在这里替古人作广告,宣传提高他的知名度。
这首《偶书》的内容是这样的:日出扶桑一丈高, 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 磨损胸中万古刀。内容很直白,太阳从东边升起来,人世间纷繁冗杂的事情便多如牛毛,野夫我忿忿不平,怒火中烧,但又无可奈何,只好在心里把那把本应在路见不平的时候把出来的刀磨到损钝。(扶桑,传说中的日出之处,后来成为对日本的别称;野夫,刘叉自谓。)
“大俗。”是我第一遍读到这首诗的感觉,虽然刘叉生在千百年前,但这首诗宛如白话,而且内容直白,简直可以说没有一点韵味。在诗人辈出的大唐时代,这样一首诗能流传下来,真是奇哉怪哉。
但看了关于刘叉的介绍之后,再多读几遍,就会觉得其实诗人心中的愤懑,远在这几行字外,是我们常人不能理解的。少年时的他,因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造成命案,如果不是遇上大赦,早就身首异处了,被释放之后的他立志向学,有点“浪子回头”的意思,不过我想他只是不得已开始成熟起来了。觉得武力并不能解决问题,行侠仗义也会犯法会砍头,所以才静心读书。大胆揣度一下,或许他觉得书中会有解决这些不平事的道理吧。
之所以大胆猜测刘叉读书纯粹是为了“追求真理”,是因为他虽然弃武从文,改读诗书,但从来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在那个年代,这简直是件无法想象的事情。如果不是为了读书做官,那恐怕就只有“追求真理”这一种解释了吧。(写完之后又有点想法要补充,不知道唐朝是不是做官也必须要出身清白,怀疑他可能是因为曾经杀过人而不能参加考试。不过也只是猜测而已,没有专门去做研究,这里权且当他是在“追求真理”吧)
现实又一次让刘叉失望了,当时的唐朝,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外族入侵,社会的黑暗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环境,即使是手捧试卷,刘叉心里又怎么可能平静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少年时养成的“尚义行侠”的性格,又怎么能凭几本诗书就改变过来。只不过当初那把光彩熠烁、气冲斗牛的宝刀,已经不能路见就拔出相助。更何况,“天下万事多如毛”,纵然有心,也只怕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使能管,我们又能管得了多少呢?
满腔热血,一身正气,面对黑暗却无能为力,心中那把宝刀,只能慢慢销蚀,慢慢磨损,这种无奈,这种悲哀,却以这样豪迈高歌的语调吟诵出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我曾经以为读书可以明白很多不明白的道理,体验很多自己永远无法体会的感情。但最近这些想法开始动摇起来了。“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原来书本上的道理,自己看上去都明白了,实际上从未深刻理解过,只有当自己感悟出来的时候,才能与书本上的知识互相印证,从而才能真正理解;而书上描述的感情,读的时候或者感动,或者愤慨,或者欣然,总以为自己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但其实如果自己没有类似的经历,这种感受只能流于表面。只有真的到了那一刻,才能明白作者彼时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