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施耐德项目组全体同事的长期努力与团结协作,在公司领导的支持与指导、其他同事的配合与帮助下,施耐德项目总算要划上一个句号了。在离开施耐德现场返回西安时,我心中除了富于成就感的喜悦之外,也隐隐有一丝不舍,毕竟,这是我从进入公司到现在这一年半时间中参与的唯一一个重大的工程项目。
在施耐德项目的执行过程中,我积累了很多现场经验,专业知识也丰富了不少。这些宝贵的经验积累,是书本上无法学到的,而经过施耐德项目锻炼,我也走出了大学毕业时纸上谈兵的状态,能把学到的知识逐渐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
施耐德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与障碍,但正是这些困难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去摸索、去尝试、去解决。刘工(龙开)、李总、刘工(立东)和耿工更是对我这个新人处处照顾,不仅在专业上给予了我很多指导,在生活上也给了我不少帮助,而他们勤恳敬业的精神,更让我佩服不已。
当然,世事岂能尽如人意,虽然我想项目组中的每个人都是全身心投入到施耐德项目中,并希望能够得到一个最好的结果,但缺陷与不足是在所难免的,就我所看到的,施耐德项目也不例外。当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相信,施耐德项目的白璧微瑕,可以为将来的项目所借鉴,让以后的项目更加出色。
(一)工作情况
我自2005年10月底从武汉712所参观回来后,就开始参与到施耐德项目中了。从2005年11月起,我开始学习和使用施耐德的Vejio Look上位监控软件,并配合SQL Server和Visual Basic进行监控系统界面功能的初步设计,并在2005年12月初做出一个初步的设计界面,但此时由于施耐德方面的建议及出于成本的考虑,在李总的安排下,我转而在希亚特公司的Citect SCADA上位监控软件、亚控组态王和Delphi之间选择合适的设计平台。
在2005年12月底,李总、刘工(立东)与我商议后将开发平台定义为Delphi时,施耐德方面重新提出要求,将选择限制在Vejio Look与Citect SCADA之间,我们不得已将开发平台确定为Citect SCADA,并开始设计。
2006年1月至3月(其中2月份因春节与迪拜中东电力展而有所耽误)我编辑完成了系统元件库与初步的界面设计。至此,监控软件的外观已经初具雏形,然而直到此时,我对施耐德项目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管中窥豹的阶段,虽然东鳞西爪的不时有一些了解,但始终不见全豹,缺乏整体观。也正因为如此,虽然软件外观已经有一些起色,但心里仍然底气不足,虽然自以为还算勤勉,仍然担心后面进行逻辑设计、动作时序设计时会力不从心。
因为监控软件已经稍具雏形,而进一步的细节当时还没有确定,加上刘工(立东)承担的二次系统图纸设计工作量非常大,所以2006年4月到7月之间,我的工作重心转为协助刘工完成二次部分图纸的设计。现在看来,当时由于对设计工作不熟悉,所以在工作中显得很被动,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往往是刘工提出怎样修改并绘好草图而我只是依样画葫芦的画到CAD中。也因为如此,我没能起到图纸校验的作用,而把一些问题遗留到了调试现场。但正是在这样的简单劳动中,我对设计工作的理解也一点点地登堂入室,到八九月份协助李总完成10kV二次图纸的时候,虽然我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图面上而没有与实物结合起来,但已经不像开始那样一无所知了。
随着公司新员工的加盟,从2006年7月起,张勇逐步接替我协助李总和刘工(立东)完成图纸设计,而我则使用施耐德的Unity Pro开始进行PLC的程序设计。工作也从纯粹的上位监控软件的范围一点点向硬件扩展。同时,上位软件的设计工作也在进行中。
要感谢公司的支持,在刘工(立东)的提议和指导下,我们在7月份搭建了一个调试用的最小硬件平台,在此平台上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工作。
2006年8月到10月期间,都在调试平台上进行设计工作的摸索和调试,从最初的通讯问题、接口问题,到变量表的设计、语言数据库设计,再到逻辑设计、安全连锁、报警系统等,设计工作在一步步深入,旧的问题不断解决,新的、更具体问题不断出现,新旧交替之间,上位软件与PLC的程序也逐渐成型了。
我于2006年11月下旬前往金山施耐德现场。第一个月继续上位软件与PLC程序设计的收尾工作。从2006年12月中旬进现场开始配合施工调试工作。
只有在现场,理论和实际才能结合起来,直到此时,对照着实物,我才第一次彻底通透地理解图纸,也正是在现场,才真正明白了图纸的重要性。在现场调试过程中,出现过许多小麻烦,大都是因为图纸与实物不符造成了。有些责任在施工单位,对没有理解的地方擅自作主,随意接线,但我们图面上一些不完善明晰的地方,也是造成对方误解的一方面原因。这些问题,在现场处理起来往往要耗费上半天甚至一两天的时间,而这时才开始懊恼,如果当初作图的时候能够再认真一些,多校核几遍,许多问题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在现场一待就是半年,这半年之中我参与了现场各种各样的工作,与大家一起克服困难,处理问题,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积累了很多弥足珍贵的、不可或缺的经验。而在这些经验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经过施耐德项目的锻炼,我对这种工程项目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树立了“只要按部就班认真处理,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的信念。我知道在今后的工作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但我也相信施耐德项目带给我的这种信念,会给我今后的工作带来莫大的帮助。
(二)现场感受
我觉得,施耐德项目的现场安装调试工作是在紧张的气氛下克服种种困难完成的。项目组中的每个人,对自己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都有清晰的认识,人人都在尽力快速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其中,刘工(龙开)作为项目经理,承受了最大的压力,虽然他在工作中对大家处处照顾,很少谈自己替大家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但我想每个人心中对这些情况都洞若观火,因此,大家都希望能够如期顺利地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从而保证整个项目进展顺利。
我主要承担的监控软件和PLC程序部分工作,虽然在到达现场之前,已经有了基本成型的架构,也在最小硬件平台上调试通过了,然而,现场的情况与最小平台毕竟还是有很多不同的。到达现场之后,部分程序的流程要修改,控制方式要修改,安全性要再三考虑验证……,最困难的地方是,每当一次系统产生一个小小的变更时,无论二次系统在硬件上是否需要跟着变化,软件都要随之改动。在已经成型的系统中进行修改,往往要比从零开始费力的多,而且稍不留心就会留下“尾巴”。为了不使软件问题成为制约调试进度的瓶颈,我必须在一次系统变更后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软件的修改工作。要谢谢李总、刘工(立东)和张勇承担了大部分二次系统硬件的变更工作,让我有更多的精力进行软件修改。
虽然现场工作气氛很紧张,各人也都有种种压力,但大家在现场同吃同住同工作的生活,还是很有趣的。正因为这个不可多得的机会,我才可以见识到大家各方面的种种风采。
李总在工作上是我的领导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导了我很多,她处理问题细腻周到又不乏果敢,指导我们时耐心认真,遇到新东西又积极求知,这些都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但她并不仅仅只在专业上博学多识,在工作之余,她也主动和我们年轻人谈心,了解我们的状态,从各方面给了我很多帮助,让我深为感激。
刘工(立东)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与李总的细腻周到相互映衬,在和他们两位配合时,能显著的感受到不同的特点。因为他对工业控制更熟悉,所以PLC程序的编写受刘工的直接指导更多一些。刘工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他丰富的现场经验,他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症结并对症下药,而从他那里,我也学到了不少现场调试的技巧和方法。
张勇与我一样,也是在施耐德项目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一起跟大家学习,白天一起调试,晚上一起打球,彼此都相当熟悉对方的特点,配合起来也日渐默契。调试后期张勇负责人机界面的程序设计工作,并接受了电寿命系统PLC程序的完善工作,我们的工作性质也因此更接近一些,从而有更多的机会一起琢磨,共同提高。
刘工(龙开)、耿工、张杰和小段和我在工作上的配合相对少一些,但他们的特点我还是多少能看出部分,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对象。刘工在专业上的造诣很让我钦佩,而他身兼项目经理和设计两职,工作辛苦可想而知。刘工实在分身乏术的时候,小段在一次方面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她无论是指导安装,还是进行试验都做得头头是道,让人赞叹。耿工和张杰工作作风都很严谨,为了维护公司的利益,确保项目顺利进行,他们在与各方面沟通时寸土必争。在生活中,耿工和张杰更像是大哥一样处处维护我,与他们的沟通,让我更快的成长起来。
(三)经验教训
世事无完美,虽然大家愿望都是良好的,但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瑕疵,虽然这些问题对大局并没有影响,但我想,只要认真总结,在以后的项目中,有些问题不是不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的。
图纸的版本管理问题曾经给我们带来过很多不大不小的麻烦,轻则翻箱倒柜找最新版本的图纸,重则部分图纸返工重绘。二次系统在现场要根据一次的变化进行很多修改,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版本管理办法,就一定会有混淆的问题。类似的问题在软件设计中也存在,我采用的解决办法是每天存档,按日期排序,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版本混乱。
二次控制柜的成品最多只能算是差强人意,我觉得应该可以做得更好些。可能是出于成本考虑,备用的电缆芯并没有上端子排,这样后来的改动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查找整理,结果并没有节约多少,而后来接的线与初期的风格不一致,也导致了整体的不美观;另外一方面,施工单位的外接电缆进入线槽,导致原本就空间有限的线槽边的拥挤不堪,虽然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施工单位,但我想如果我们在设计时多费些心的话,类似的问题应该也是可以避免的。施耐德方面提供的柜子有几个方面可以参考:首先,施耐德柜体所有的备用端子到端子排之间都接好了线,这样,如果需要改动,只要把相应的端子在端子排上短接即可,既方便省事,又不易出错,图纸的改动也小,我觉得,成本也并不会增加多少,在风格上也更统一一些;另外,施耐德柜体很多都没有提供互联电缆的入口,而是在柜外以航空插头的形式提供电缆接口,这样既可以减少施工单位接线错误,又可以避免内部线缆与外部线缆不一致影响美观,将备用芯线上端子排,也提高了系统的可扩展性;此外,施耐德电气柜内部元器件、线槽等排列的审美效果也值得学习和借鉴。
从施耐德项目的实践中我发现,在二次系统的集成中,接口是非常重要的一块。一般来说,各个设备自身都是能够满足要求的,而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往往是在接口部分。因此,在设计初期一定要充分了解各部分设备的特性,明确相互之间接口的信号类型、数量等详细参数,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减少因为设备的接口问题造成的工程延误。
在设计初期,PLC输入输出有很多空余点,开始我觉得很浪费,但到后来这些点差不多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变更而被占用了,还显得很紧张,电缆备用芯的利用情况也与此类似。我这才体验到设计留充分裕量的重要性,倘若不是在设计初期李总要求下留了这么多备用点的话,在现场恐怕就要面临困境了。这一点,也是从施耐德项目中取得的一点经验。
参与施耐德项目的这一年多,是我职业生涯迈出的第一步,我相信,这也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步,这段时间里点点滴滴的体会,尤其是在现场得到的经验与教训,在增强了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更坚定了我克服困难的信念,我相信,经过施耐德项目的锻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能更有效的承担更多的责任,处理更多的问题,为单位贡献更多的力量,也为自己创造更好的未来。
感慨良多,言不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