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感觉是部很不错的片子,战争场面宏大而有气势,很有大片风范,是张谋子的烧钱”大片”所不能比的。不如就先说说电影的战争场面吧。
电影重点渲染战争的场景有两处,第一处是土匪伏兵截兵粮的战斗,第二处是舒城之战。而后面的苏州之战则是围城降敌,而南京之战更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情节繁简错落,布置的很精心,而且避重就轻,重点刻画的两处都是小战役,更容易真实再现当年的战争场面,而在大战役上则轻轻带过,又避免了出力不讨好,既破费又虚假。
伏兵截军粮的战争虽然是小规模的土匪闹事,在布置和指挥上仍可体现出赵二虎(刘德华 饰)的军事才能。首先是选址,军队装备精良且人数众多,要取胜,当然只能靠埋伏,而要打埋伏战,一线天这样的地形当然是不二选择,从孙膑大破庞涓,到晋襄公崤山全歼秦孟明视,选择的都是这种地形。前面找一两个人横在路中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敌军尚在迟疑的时候两边万箭齐发,落石如雨,然后大获全胜。当然对小伙的土匪来说,万箭齐发是不可能的,而且本剧也并非要单纯再现观众印象中的场景,而是为了凸显庞青云(李连杰 饰)的领袖才能。虽然如此,这场仗仍然打得行云流水,赏心悦目,不过,比起后面的舒城之战来,这点小打小闹,又算不得什么了。
狭路相逢勇者胜,庞青云用800人与5000人斗,对方还装备精良,火枪火炮一大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就是场赌博。而且,还是场胜算很小的赌博。庞青云在孤注一掷,他已经无处可退,他身后的“兄弟”们,也一样。
唐人曹松有诗云:“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纳投名状时许下的“不求同生,但求共死”的诺言,到此都成了一纸空文,胜利从来不属于拼命的人,只是他们用鲜血留给幸存者的荣耀。对庞青云来说,这些人都只是自己的棋子,这也是他自称不相信投名状这回事的原因吧。或许自始至终都因为赵二虎和姜午阳(金城武 饰)都太过单纯,这样一个能扔下自己的兄弟,在战场上靠装死苟且偷生的人,会是一个好兄弟吗?他们实在应该先想清楚。
话说回来,抛开我的感慨,舒城之战的确算是场堪称经典的战斗,敌人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相比之下,除了斗狠之外,庞青云也别无选择。庞青云的策略并没有问题:先是敢死队冒死掩护弓箭手进入射程范围内,幸存下来的人继续冲到敌人火枪阵中肉搏,然后是骑兵突击破坏敌人的火炮阵,最后全军冲锋,和敌军主力战斗。可惜的是他们的人数实在太少了,终于还是陷入了敌军的层层包围,好在,他们的殊死搏斗大大提升了自军士气,陈大人手下“观战”的1000余人终于投入战斗,才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部分并没有多少特技镜头,当然也没有出现一个能飞来飞去逆转战局的超人,李连杰的中国功夫展现的精彩纷呈而又毫不过分,毕竟战争是集体项目,一两个耀眼的明星对战局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样才更符合观众心中的“真实”,至少符合我心中关于战争的印象。可以说,自《勇敢的心》以来,这是唯一一部能让我觉得能真实再现历史战争场面的电影了。
除了战争场面之外,庞青云这个角色也塑造的很成功,充满矛盾。他和赵二虎姜午阳结拜为兄弟,却和赵的女人纠缠不清;他自称为国为民,却坑杀手无寸铁的降卒;他为了更大的权力,竟不惜残害自己的兄弟,然而,他获得权利的动机,却还是为了人民。剧中庞青云几处的心理变化,都很耐人寻味,比如说,他设计杀死义弟赵二虎,究竟是纯粹出于权力斗争呢,还是在他的潜意识里,一直都希望赵二虎死?或许如果庞青云遂了自己的心愿,会做一个鞠躬尽瘁的好官,也或许他会蜕变成陈公那样的官僚,但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庞青云错误的地方在于,自始至终他都不明白,用一种错误去纠正另一种错误,本身就是不对的。所以,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三兄弟,只有庞青云是最痛苦的,惭愧、不甘、遗憾……种种感情必定困扰着他;不像赵二虎死时闹中只有对魁字营的仇恨和对他这个大哥的牵挂;也不像单纯的午阳那样快意恩仇,了无牵挂。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天理循环,莫不如是。
我们之所以还对生活充满激情,是因为我们都没还没有读懂。如果庞青云知道莲生(徐静蕾 饰)将来会成为自己的弟妇,他还会投奔赵二虎他们吗?如果赵二虎知道自己最终要死在这个结义大哥手中,他还会无怨地做一颗东征西战的棋子吗?如果庞青云知道自己其实也不过是颗微不足道的棋子的话,他还会为了所谓的“理想”而抛弃兄弟的情谊吗?我们,都是命运的棋子。
补充一句:庞青云和莲生之间的感情,实在太过勉强。导演绞尽脑汁让他们演绎了场满清时代的“一夜情”,然后又让这种一夜情发展成为“婚外恋”,这一段编排,只能用荒谬来形容,可谓败笔。
=========================分割一下,补充一点================================
转载一点背景:
投名状:
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中就有“投名状”一说。其大意是指一个人在进入绿林时必须签署的一份生死契约,有了“投名状”便落草为寇,而摆脱“投名状”的方法只有接受官府的招安。
水浒传第十一回“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写王伦要求林冲拿一个人头来当见面礼。
林冲道:“小人一身犯了死罪,因此来投入伙,何故相疑?”王伦道:“既然如此,你若真心入伙,把一个‘投名状’来。”林冲便道:“小人颇识几字,乞纸笔来便写。”朱贵笑道:“教头你错了。但凡好汉们入伙,须要纳投名状,是教你下山去杀得一个人,将头献纳,他便无疑心,这个便谓之投名状。”林冲道:“这事也不难,林冲便下山去等,只怕没人过。”王伦道:“与你三日限。若三日内有投名状来,便容你入伙;若三日内没时,只得休怪。”林冲应承了,自回房中宿歇,闷闷不已。
本片的历史背景,“ 刺马”案:
晚清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五花八门的事层出不尽。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态势,预示着清朝统治行将覆灭。
在同治九年,又发生了两江总督、封疆大吏马新贻被刺的要案,真是朝野震惊,举国倾注。事情发生在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上午,马新贻校场阅兵完毕,返回督署的路上,为刺客张文祥所杀。刺客并不逃走,高喊:“刺客是我张文祥!”让那班怕死的卫士捉拿。
这个案子发生后,清廷十分惊恐,知道此案涉及封疆大臣的内幕亵闻,于脸面上大不光彩。因此,只能掩盖矛盾,粉饰门面。慈禧太后为了维系她摇摇欲坠的统治,亲自出面处理此案。把正在天津处理教案的大员曾国藩,调来审理这个案件。又在曾国藩出发前夕,召见了他,面授机宜,说“马新贻办事很好”,为此案定了调子。这还不放心,一周之内,又连连派出大员参与审案。刑部尚书郑敦谨,也奉旨与曾国藩同审。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终于为张文祥定了一个“漏网发逆”和“复通海盗”的罪名,将张文祥处决,剜了张文祥的心,去祭奠这位马新贻,又厚厚的于以抚恤。一句话,马新贻是一个好官,张文祥是一个发逆。
然而,事情的真象总是难以隐瞒的,纸包不住火。大量的野史、笔记、小说、戏曲,却不顾官方史家的曲笔,将马新贻被刺原委,一一公诸于众。原来,马新贻之所以官运亨通,靠的是假报军功,又结纳权贵才得来的。他在所谓的“剿匪”战斗中,原本是一个败军之将。被俘以后,又没有骨气,与“匪首”义结金兰,成了拜把兄弟。再由他的把兄弟导演一幕马新贻收复失地的闹剧,欺瞒了朝廷,以至爬上封疆大吏的宝座。飞黄腾达以后,那些把兄弟原以为可以攀附于他,千里迢迢来投靠。马新贻又奸占了把兄弟的妻室,诱杀了把兄弟。张文祥因偶然的原因逃脱他的魔掌,才弄出这一出刺马的大案来。由此可见,清廷所依重的大臣,渔色负友,形同禽兽。凡此种种,正是清廷官场腐败的缩影,无怪慈禧太后煞费苦心,一定要把真象掩盖起来。
此事轰动朝野,慈禧太后惊问:“这事岂不甚奇?”曾国藩诚惶诚恐地回答:“这事很奇。” 更奇的是,案犯张汶祥供词闪烁,主审大员奏案含糊,期间虽有曾国藩、郑敦谨等朝廷大员复审,却始终未得真相,次年十月,张汶祥被剖腹挖心,祭奠马灵。
由于“刺马案”一拖半年之久不能结案,难免传闻四起,使此案更加扑朔迷离,后人将“刺马案”与“杨乃武与小白菜案”,“名伶杨月楼案” “太原案”并称为“清末四大奇案”。
张汶祥为何“刺马”?清廷给出的答案是“听受海盗指使并挟私怨行刺”,“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民间则众说纷纭,更有甚者,早在“刺马”尚未结案时,上海就演出了“刺马戏”。对此,当时官场老谋之士及近现代学者却皆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刺马”更像是一个政治事件——功德均微的马新贻居然做上两江总督与曾国藩平起平坐,圣恩何以如此眷顾?“刺马案”刚发生便有传言揭马新贻曾遭贼俘、品行不端,难道早有预谋?据查张汶祥本是湘军,而马新贻上任后曾严厉惩治湘军游勇,案发后清廷又派”湘军老祖“曾国藩主审,这其中有何奥妙呢?
按照民间传言和演义版本,张汶祥刺马的根本缘由,是因为马新贻渔色负友,张汶祥是为友复仇。至于故事详情,最早的版本为马新贻曾与窦一虎、张汶祥结为把兄弟,始诱降,继出尔反尔,卖友求荣,杀了窦一虎并霸占其老婆。张汶祥发誓复仇,终遂其愿。值得注意的是,在《清稗类钞》中,老二窦一虎则名曹二虎。
有趣的是,在后世诸多版本当中,虽然故事大同小异,但“妻遭马占”的这个绿帽倒霉蛋不断更名,比如京剧有一个版本叫陈金威,另一个版本则是张汶祥自己。平江不肖生武侠名作《江湖奇侠传》中唤郑时,张彻的电影版名为黄纵,电视版则叫关云宝。之所以列出上述举证,并非无聊,而是想借“绿帽倒霉蛋”姓名的变迁说明“刺马”历经多年多人演义改编,文学意义早已远胜历史价值。
《刺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各个版本层出不穷,扑朔迷离。但事实上,这个故事之所以被列入”清末四大奇案”,不是因为这个故事所传达出的正义或兄弟侠义上的问题,也不是叔嫂通奸之类吸引人们眼球的花边内容,而是在于这个案子背后所隐藏着更大的政治军事秘密,据清代史料记载,太平天国十年,洪秀全聚敛无数钱财。而曾国藩攻陷天京后收缴了全部金银,但所上缴朝廷的数额却非常之少,便有传言曾国藩有野心,于是慈僖太后先把曾国藩调离江宁,接着召见过马新贻,升其为两江总督,之后马便在其密旨的授权下开始了对湘军的财政调查。就在马新贻即将把太平天国财富去向弄清楚的时候,”刺马”案突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