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碰巧看过《罪恶之城》(Sin city),碰巧喜欢其中那种冷冰冰的温情,那种刺骨的孤独感,那种独白般的叙事风格,那种坚持自己、绝不放弃的决心,那种猛虎嗅蔷薇般的铁汉柔情。那么,我想,你一定也会喜欢上劳伦斯·布洛克的《八百万种死法》。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发生在纽约的故事。“纽约,有八百万人口,有八百万个故事,有八百万种死法。”在作者眼里,纽约这座城市,就是Sin city的原型,而侦探马修,则像是在这座城市中孤独地战斗着的骑士。
虽然都是同行,但马修并不像福尔摩斯和柯南那样神机妙算、见微知著,他只能顺着一点一滴的线索慢慢摸索着朝真相前进。不仅如此,他还酗酒,这对他来说是个致命的缺点,说是致命一点也不夸张,医生说:“如果继续喝下去,你肯定会再发作的。不是每次都会这样,但早晚会的。你早晚会死在这上头。除非你先死于别的原因。”在整个故事里,马修在与罪犯斗争的同时,也在与渴望喝酒的念头战斗不息,他度日如年地计算戒酒的日子,他不停的靠喝咖啡来转移注意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坚持办金·达基嫩的案子,并不仅仅是为了正义,那也是转移注意力的一种途径。
当然,戒酒只是一个借口而已,我相信,马修对金·达基嫩的案件是心怀愧疚的,虽然他不可能讲出来,但我想,他第一次戒酒失败,喝得浑身痉挛、抽搐个不停,其中有一大半原因,都是因为金·达基嫩。
金·达基嫩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她有一头近乎银色的金发,前额高而平滑,颧骨突出,嘴巴略大,有六尺高,是皮条客钱斯(Chance)手下的几个妓女之一。用其他女孩的话来说,金·达基嫩是她们中最像妓女的一个。其她的女孩中,有诗人,有演员,有瘾君子,在金之后,有个女孩留下这样的话:“无人愿意为我一掷千金。无人愿意与我共结连理。无人愿意救我一命。我已倦于微笑。我已疲于奔命。美好时光已成过去。”
马修在这些女孩中,搜索着可能与案件有关的蛛丝马迹,另一方面,他参加匿名戒酒会,听别人讲各种各样的故事,和酒瘾抗争的故事,而他自己,却无话可说,除了一句:“我叫马修。谢谢你们的经验。我很喜欢听。我想我今晚听听就好了。”他其实并不是无话可说,只是说不出来,直到最后,案件水落石出之后,马修这位外表冷漠的汉子,终于忍耐不住,在戒酒会上泪流满面。
书名叫《八百万种死法》,在故事中,作者也夹杂着这样那样有关死亡的故事:有人捡到一台电视机,然后和他同居的老太太被炸死;一对因从事色情行业而有过前科的父子从一辆车中冲出,跑到离他们最近的一座房子里躲避。追杀他们的人用手枪和霰弹枪向他们扫射。父亲受伤,儿子中弹身亡,新搬进这座房子的年轻妈妈正在前厅挂衣服,流弹穿过房门轰掉了她的半个脑袋;有两个流浪汉在阿斯特广场地铁站大打出手,为的只是他们中一人在垃圾桶里找到的一件衬衫。其中一个用八英寸长的折叠刀将另一个刺死;一名哥伦比亚长老会医院的年轻住院外科医生在河边大道遭抢后被枪杀。他并未反抗,但抢匪却毫无理由地射杀了他。死者妻子有孕在身,将在二月临盆;一个休假的士兵在路边篮球场跟人家玩斗牛,旁边一个看球赛的人口袋里的枪掉到地上走火,当场射死了这位阿兵哥……诸如此类的故事,让纽约在氛围上与Sin city越发的接近,而作者这样近乎冷漠而又关切地叙述,又给文章增添了几分悲天悯人的色彩,“任何人的死亡都损及于我,因我与全人类息息相关。”或许约翰·多恩的这句诗,最能代表作者的心。
我还没有看过马修其他的故事,不过,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并不是故事,而是风格。因此,就算换一个场景,换一个案件,我一定还是会一样喜欢上马修这个冷冰冰的侦探的。这样一个穿梭在Sin city里的独行侠。
p.s.谢谢长安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