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人生的一部分,至少是我的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读书的际遇也绝类人生:人生真正遗憾的地方在于你不知道究竟另外一条路上都有些什么,因此,你永远不能真正明白该为什么而遗憾,对我们来说,所能把握的只是人生极其有限的一部分而已,不足沧海一粟。这是人生无可奈何的处境,我们对此无能为力,我们所能做得,只是尽力抓住所能把握的微不足道而已。
《漫长的告别》扉页写着:村上春树说:“我曾读了十几遍《漫长的告别》。”不仅如此,村上还亲自着手把《漫长的告别》翻译成日文版,推荐给日本读者。不论其他,单是这一段广告语,就足以把这本书列入村上迷的必读书清单中了。
侦探小说,和其他作品不同,很难清楚地向别人推荐。侦探小说就像谜语一样,只看谜面显然无法展示谜语的全部精髓,但过早揭示谜底又难免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因此,对推荐者来说,也是一个两难的任务。但像长安那样的推荐又例外,她只是说:“我想你一定会喜欢的。”但这样的推荐,要建立在对对方口味了解的基础上,因此,又不具有普遍性。所以,大部分时候,还是只能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了。
《漫长的告别》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我,主人公菲利普·马洛和其他各种侦探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是个私家侦探,似乎只有私家侦探,才是合情合理的侦探小说主人公一样,当然,那些专门负责跟踪采集证据办离婚案件的除外。为了与这类没有格调的同行划清界限,咱们的马洛侦探打开始就宣称自己不办离婚案。和警察相比,私家侦探在案件侦破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在道德方面也更容易博得大众的同情。在警察的立场上,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是维护法律的尊严,如果警察因为个人感情因素左右侦破过程,往往要受到各种质疑。但私家侦探则不然,他可以在考虑各种情况下做出既合乎道理又合乎人情的选择,既不让自己的委托人受伤害,也不伤害其他人。当然,也只有头脑清醒的侦探能做到这一点。何况,就算头脑清醒,这样的选择有时也会与警方的判断冲突,从而把私家侦探置于尴尬的境地。马洛也不例外的一次次陷入这种尴尬局面中去。
当然,和警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所谓“同行是冤家,”私家侦探既然要抢警察的饭碗,当然少不了受后者的抱怨与排挤。就算私家侦探拥有合法的营业执照,但警察机构仍然是政府的职权部门,在刑事侦查方面拥有无上权威。因此,私家侦探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警察,有彬彬有礼的、有鲁莽暴躁的、有尽职尽责的、有监守自盗的……除了某方面的权利之外,他们和我们通常见的各种人物一样丰富多彩。马洛见过他们之中很多人,并通过自己的眼睛将他们一一仔细剖析。马洛与他们之中一些人小心地周旋,与一些人若即若离,与另外一些则成为好朋友,亲密无间的合作。在《漫长的告别》中是这样,在其他作品中也是这样。
马洛是个讲意气的人,他有正义感,但还没有嫉恶如仇那么强烈;他有一件破破烂烂的办公室,收对有钱人来说便宜的不值一文而对穷人来说则非常昂贵的佣金;他受到女人的青睐,但却没有稳定的可以与他白头偕老的对象;他风趣幽默,却显得不识时务。他没有福尔摩斯那样不正常的头脑,因此,大部分时候,他与马修·斯卡洛一样需要顺藤摸瓜,沿着线索一点点追溯,不过,他并不像马修那样是个冷冰冰的独行侠,他有朋友,有合作的伙伴,虽然通常他并不依靠他们,但无疑他们都是他最忠实的盟友。
马洛是个讲究生活的家伙。“咖啡壶快要滚了。我把火转小,看着水往上升,在玻璃管底部停了一会儿。我把火再开大,让水漫过圆丘,然后又快速把火拧小。我搅动咖啡,把它盖上。定时器定在三分钟。讲究方法的家伙,马洛。天塌下来也不能干扰他煮咖啡。就是一个绝望的汉子手上拿把枪来也不管。”读了这一段,你是不是也觉得这是个很个性的家伙吗?
马洛在《漫长的告别》里遇到一个更有个性的家伙——特里·伦诺克斯,一个彬彬有礼的酒鬼,一个马洛见过的最彬彬有礼的酒鬼。然后,马洛和这个叫做特里的家伙结下了一段奇异的友谊,再然后……发生了一串故事,我只能这样说了,谜底只有自己揭开才有乐趣。故事很精彩,我读到一半的时候就忍不住推荐给笑(注:笑,人名。标注一下以免误会。^_^)。
雷蒙德·钱德勒的这种精彩和劳伦斯·布洛克不无相似,那就是:即使换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依然会很好看,因为他们的作品虽然是侦探小说,但决不是只凭情节吸引读者的,他们所塑造的那种令人神往的氛围,那种或是冷峻或是风趣的叙事风格,都足以让人一读再读。所以,我想,村上所说的那句“我读了十几遍《漫长的告别》”绝非虚言。
劳伦斯·布洛克的作品,我只看了《八百万种死法》一本,但雷蒙德·钱德勒的其他作品,在《漫长的告别》之后,还陆陆续续读了一些,有《长眠不醒》、《湖底女人》、《高窗》、《小妹妹》、《恋人无情》,有些故事很精彩,另外一些则稍显逊色,也或许是因为译者水平良莠不齐吧。我又想,如果能有一套如林少华版的村上作品一样的雷蒙德·钱德勒的作品的话,他的作品可能会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