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片每一部都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每一部都票房满满,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部因为骂的人太多导致电影院门可罗雀而赔钱的:不知道是因为中国人好奇心太重,越是有人骂就越想去看笑话;还是因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过于贫乏,年轻人谈恋爱约会除了逛大街看电影就没有了别的去处;抑或是由于芸芸炎黄子孙爱国心切,以实际行动支持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不过,无论是出于何种理由,白沙对大家这种争先恐后抱着挤破电影院的决心去观看每一部国产大片的心情并没有丝毫打击讽刺之意,或者准确的说是相当地理解和支持,因为白沙也是冲着朋友们的一片笑骂声才去看《赤壁》的,而且白沙也是携家眷一起去的,当然,白沙买票的时候,也是抱着为中国影视业的蓬勃发展进一份绵力的心情的,不过,白沙买的是午夜场的半价票,所以这份绵力可能尽的少了些,还希望韩三平先生多多谅解。
《赤壁》是一部白沙基本上来说很满意的影片,当然其中的瑕疵并不少,不过白沙并不愿意一开始就摆出一副批评的姿态,更何况吴宇森毕竟是在好莱坞浸淫多年老江湖,半部《赤壁》已经令之前所有国产大片难以望其项背,如果不出意外,整部《赤壁》的水准至少在数年之内也会各位土生土长的“国产”导演们难以企及。白沙所谓的“基本上很满意”,也是这样纵向比较得出的结论。更何况白沙最初是抱着笑场的心态去的,但笑得并不酣畅,反而基本上沉浸到了电影的气氛中去,观影的感受大大超过了预期值。因此在走出影院的时候,虽然也忍不住要含笑学两句“萌萌,站……起来”,但总体上还是觉得影片言之有物、场面也颇多精彩之处,这趟观影,可谓乘兴而往、满意而归。
忍不住想说几句题外话,白沙一直觉得国产商业大片虽然从商业上来说是绝对成功的,但其发展不能不说是过于畸形,过于利用上述人民群众的种种心态,换个文化点的词就是“揠苗助长”了,本来各人有各人的特色,拍《红高粱》的乡土气息浓厚,拍《大腕》的黑色幽默别具一格,拍《霸王别姬》的底蕴丰富,如果大家能稍微再积淀一下,搞出各种风格的精品大片也就指日可待了,也不至于像现在一提起《英雄》、《无极》、《夜宴》这样的作品就让人扼腕叹息,怒气不争。要风格没有了风格,要内涵没有了内涵,空留下一个唯美的壳子在那里。(抱歉题外话说长了,白沙不常常写影评,所以趁机多说了两句)
村上春树谈写作时说:“你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白沙是现学现卖的,原文见沙屋2008年7月24日转载的《跑步的作家:学习如何跨越距离》一文)。”当然,这一点显而易见,对电影来说也一样,臧否在所难免。但村上也说,写作和开酒吧一样,“如果其中的十分之一是常客,那酒吧就可以存在下去。”吴宇森这次成功与否,单凭半部《赤壁》要下结论还言之过早,不过,他并不用也无法讨好所有观众,白沙觉得,导演只要能让一部分观众产生共鸣,满意而归,那他就是成功的。白沙对这半部《赤壁》基本觉得满意,至少在刘备晴天霹雳地说出那句“多吃一点吧”之前相当满意。
“多吃一点吧”似乎是《赤壁》第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风格相当吴宇森:节奏紧张,场面暴力。胡军版的赵云虽然台词不多,但表现的很到位,张力十足;“万人敌”的关二哥和张三爷虽然略嫌夸张,但比较符合他们在人民群众中的高大形象,尚能接受;还没有表现出幽默感的曹丞相,也戴着一张典型的“枭雄”脸谱。总体来说,之前的这一段,可以说是吴宇森演绎的传统版的《三国演义》,可能是因为与脑子里先入为主的观念基本相合,所以白沙对这一段相当满意,尤其是对“白龙马”将军赵云赞不绝口。
满意之余,白沙又略显失望,因为白沙说过,是抱着笑场的心态来的,可是看了这么久都没有可笑之处,虽然诸葛亮说“我去找关二哥”的时候,有些和白沙抱着同样心态的同仁们已经忍俊不禁了,但白沙觉得年轻帅气的诸葛先生叫声“关二哥”也没有什么值得可笑的,更何况此时白沙还沉浸在这种“醉卧沙场君莫笑”的气氛中呢。好在刘备大哥不负众望,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冒出这样一句话来,把白沙从紧张的环境中解脱出来,得以抱着轻松的态度继续往下欣赏。
接下来的情节只能用“峰回路转”四个字来形容,曹丞相也露出了幽默的本质,开始取笑蔡瑁张允的错别字,白沙猜想这很可能是吴导埋下的伏笔,下半部蔡张二人说不定会死在这错别字上。在上半部的结尾,蔡张二人已经被风华绝代的“一时瑜亮”盯上了,这两个人盯上肯定不好过,更何况有历史为证,所以蔡张一定会死,而且会死在假降书上,而周瑜和诸葛亮这两个滑头要骗过多疑的曹操的唯一方法,在目前看来也就是写错别字了。此外,对结尾那只典型的吴宇森之鸽的去向,白沙想它飞去曹营当然不是纯粹为了观光,诸葛亮一定有内应在曹营里,如果是按罗贯中的版本来的话这个策应的人应该是庞统,但白沙要是导演的话说不定也会把“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徐庶拉出来当奸细用。当然这些都只是百分之百的猜测而已,白沙对此不负责任,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白沙觉得,这样轻松搞笑的情节其实是吴宇森刻意安排的,导演希望控制剧情的节奏,既要表现出战事的紧张,又要忙里偷闲的自在一下,白沙想,诸葛亮替周瑜的爱驹接生、孙尚香和刘备闹别扭这样的情节,都是导演精心策划的笑料,而瑜亮以及曹操有趣的对白,也是导演希望能让这些历史人物的形象“活”起来。历史名人也是人,在他们成为历史人物之前,也是活生生的有着七情六欲的人物,更何况,周郎“羽扇纶巾”,曹操诗才横溢,诸葛亮口才绝伦,现实生活中的他们,为什么就不能风趣一点呢?当然,关二哥、张三爷和小乔带来的娱乐效果,可能是导演意料之外的。即便如此,白沙也觉得导演这样的演绎其实倒也无可厚非,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想象力塑造着历史的真相,只不过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被罗贯中的想象力同化了而已。我们都清楚,历史其实更接近于陈寿描述的情形而不是罗贯中,而陈寿也非当时之人,就算是他的描述,也一定添加了不少想象的成分。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非要执拗与罗贯中呢?谁规定小乔不能是一个嗲声嗲气的女人,谁规定张飞不能粗中有细的练练书法,谁规定刘备紧张的时候不能靠惯编草鞋来排解压力,谁又能肯定以好色著称的曹操在进攻江东的时候没有抱着夺取二乔的阴暗心理?白沙觉得,吴宇森的演绎是很成功的,至少他在理念上是成功的,他只是没有料想到习惯的力量会如此巨大而已。
《赤壁》的最紧张的地方只有两处战争场面,孙权射虎的一段虽然导演也希望能扣人心弦,但这样的情节我们实在看过太多了,尤其是在结局明朗的情况下更没有办法引起共鸣,所以基本上是一处败笔。这样看来可能算不上张弛有度,但白沙觉得,两段音乐的演奏也可以算到紧张的部分中,或者至少说这两段音乐让不通音律的白沙听得很过瘾、很共鸣,白沙抱着很严肃的心情听这两段音乐,和其他地方的轻松欢快形成明显的对比。
第一段音乐其实出现的很没有创意,纯粹是为了替周瑜正名安排的,基本上是对“曲有误,周郎顾”这个典故形象的解释了一下而已。不过,在牧童的笛声中,周瑜深邃的眼光望向远处,大好河山与他的形象彼此相映:江山秀丽,叠彩峰岭,这样美好的东吴家乡,难道要拱手让人不成,可是,如果不让,又怎么才能保护他?一家之言,或许谬之千里,但至少在白沙听来就是这样的。第二段古筝合奏,更是高潮迭起,有两人的惺惺相惜,有一致的对敌决心,有对前景的忐忑不安,白沙看完电影后,曾经给这一段演绎出一段自觉搞笑的台词来,不过实在不雅,只能在小众圈子里自娱自乐一下,这里就不献丑了。
顺便品评一下人物:周瑜就不多说了,梁朝伟的演技即使未臻化境、也离出神入化不远了,无论神态动作还是对白,都无可挑剔;金城武版的诸葛亮也很出色,各人感觉基本上可以和周瑜平分秋色,当然吴宇森人为的要替周瑜正名,要演绎他心中的历史真相,因此给周瑜的戏份重了一些,诸葛亮也只能吃些哑巴亏了,毕竟这是人家东吴的地盘,“在人屋檐下,焉能不低头,”对吧?曹操也演的不错,基本上符合白沙的想象;日本友人虽然没有看出什么演技来,但在外形上很符合海贼的风格,毕竟是倭国人氏嘛,演海盗当然轻车熟路了,不过这个角色有个不可原谅的问题,因此不予评价,容后再谈;“猛将兄”关张赵之中,赵云最闪亮,前面也说过,因为他出场的那一段比较有利于树立形象,白沙以为,关张诠释的比较失败,基本上是两个呆呆的战斗机器,白沙猜想吴宇森可能想将这两个角色作为与观众妥协的部分,想用接近脸谱式的人物形象来讨好观众,岂料做的有些过火,观众反而不买账。白沙觉得,赤壁之战的时候刘关张实际都不在当地,其实如果要塑造猛将,好好演绎一下赵云已经够了,多了关羽和张飞,一下子显得杂乱无章,画蛇添足了;林志玲基本上是靠脸蛋和身材混饭吃的,白沙可以忍耐小乔是一个嗲声嗲气的形象,但无法忍耐一个演技为零的演员,就算作为花瓶也不够格,左右老吴的风格是暴力美学,怎么都不适合小朋友观看,不如让林志玲一脱到底,真真正正演一点香艳的床戏给观众看,这才对得起塑造这个人物的初衷,这样遮遮掩掩,才是最大的败笔;宋佳演技还是有一点的,但是脸蛋和林志玲相比就差太远了;赵薇又回到了小燕子时代的原点;其他配角基本没有可谈之处。
白沙看电影的时候,始终抱着一颗兼容并蓄的心,希望能从导演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影片,因此,很多观众笑成一团的地方,白沙都觉得可以理解,但无论白沙怎样宽容,也不能容忍对历史不负责任的篡改:“甘兴”这样一个重要的军事将领是不存在的,或者他应该是“甘宁”之误,甘宁字“兴霸”,详细的介绍请参考《三国志》及《三国演义》,类似的人物还有个夏侯“某”(不好意思白沙没有听清楚),也是个子虚乌有的家伙。白沙绞尽脑汁也想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听上去既不像是误笔,但也并不真实。白沙觉得可能有这样一种可能,就是导演计划安排这两个人物在下半部里面去死,但死并不符合人物的历史结局,所以才要取这么几个似是而非的名字。如果导演真的是这样计划的,白沙以为是相当不恰当的,你起码应该对历史保持最基本的尊重,要么你就换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名字,要么你就尊重他们的真实身份,你这样不负责任的做法会误导很多不了解情况的观众的。当然,如果吴宇森导演并不是这样想的,如果下半部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白沙为自己这微不足道的批评道歉,如果没有,则对不起,虽然白沙声音微小,但还是要坚持声讨不息。
对战争场面也有些微词,白沙印象中最符合传统战争场面的片子有《勇敢的心》、《罗马》和《投名状》,当然一般来说内地片的战争场面都够宏大,但多少都比较失真。吴宇森导演显然是在好莱坞混太久了,对中式的战斗场面的控制还停留在前小马哥时代。当然,场面倒还是相当可观,怎么说也是大片嘛,只要有钱,群众演员多的是,搞一个人头攒动的场面倒也不是什么难事,第一场战斗也像白沙前面所说的差强人意,除了关二爷以一敌万稍嫌神勇过头之外,倒都还说的过去,尤其是赵云一俊遮千丑,很多瑕疵都被忽视了;问题在八卦阵那场戏,排兵布阵的方式虽然基本满足了白沙一睹“沙场秋点兵”壮观局面,但打起来可就太天马行空了。关二爷练就一身空手夺白刃的功夫,打仗全凭从敌人手中夺武器;张三爷更是勇猛威风,赤手空拳冲进万军从中,还非要用生撞敌人战马的方式来显示自己万人敌的实力。拜托,这两位可不是小马哥,怎么说人家也是留名青史的大将军,怎么着也得把人家的胭脂赤兔马青龙偃月刀和丈八蛇矛配备上吧,将军就要有将军的样子,骑在马上才够威风啊,地面上乱打一通实在有点太不象话。白沙觉得,把关张二位将军降低到这种档次,实在是影片一处不可弥补的硬伤。借此机会,白沙还想讨论一个关于战争的技术问题:为什么在一般的西方影片如《勇敢的心》和《罗马》中,箭都是往天上射,靠下落的动力穿透盾牌伤人,而在中国影片比如这部《赤壁》中,却都是靠水平射击的动力来伤人?孰是孰非,或者射击方式要视当时的情况而定,白沙还没有想出结论,希望诸位有想法的朋友一起讨论一下。
用一个朋友的Conclusion结尾,她说《赤壁》这部片子,如果花全价去看会觉得不值,但如果半价的话则物超所值。白沙就是听从她的建议才去看午夜场的,看完之后,对此深以为然——《赤壁》,就是这样一部价值介于半价到全价之间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