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少叙,言归正传。下半部从一开始,用布纹感的画面回忆前作的风格就让人耳目一新,雪尤为喜欢。而从总体上说,下半部也比上半部的水准有明显的进步(也说不定是因为我的期望值随着上半部降低了吧)。吴导在一定程度上舍弃了短兵相接,把战争场面带离了他不擅长的冷兵器时代,虽然关二哥和张三爷因此少了些发挥的余地,不过整个看来就要过瘾得多。
《赤壁》在情节上则尽力破除《三国演义》的神话,虽然这可能让很多《三国演义》的fans不爽,但我觉得吴导其实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既要照顾观众的情绪,不能改得太离谱,又要有所坚持和取舍,向观众展示一段导演心目中看起来更接近真实些的历史。罗贯中只不过侥幸早生了几百年,他能把诸葛亮吹得神乎其神,为什么后人不能把让这段不着边际的历史稍稍改的合情合理一些呢?我觉得大家都是看客,罗贯中吴宇森都是讲故事说书的,讲得好了,给喝个彩就是,何必较真呢?
观影过程中,产生种种联想,趁着还记得清楚,整理出来,仅博一笑:
(1) 建安风骨 VS 囧囧雷神——集古今之大成的台词。
《赤壁》的台词风格只能用“集古今之大成”来形容,一会儿是曹丞相慷慨激昂的朗诵“短歌行”,让观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一会儿帅帅的孔明冷不丁来句绝似广告词的对白:“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才多彩一点。”。还有曹操雷到全场观众的“别闹”,诸葛孔明张口就来的“以我多年种田的经验……”……都让剧情产生出巨大的反差。
不过,坦白说,我觉得这样挺好,要是拍成一部央视《三国演义》的剧场版,感到枯燥无味的观众肯定不在少数,而要是真拍成雷死人不偿命的剧场版,恐怕吴导出门就被无数影迷的板砖拍死了。这种介于笑与不笑之间的折衷,恐怕是对“三国”这个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的题材的最好演绎了吧。
夸归夸,就我个人而言,还是觉得有不满的地方。其一,虽然《孙子兵法》是咱们老祖宗的东西,但你引用哪一段不好,偏偏要在周公瑾舞剑的时候,节选一段“风林火山”出来,我很强烈的感觉到这一段是在向鬼子弄巧卖乖,是给日本人而不是中国人看的。毕竟,以“风林火山”出名的,古往今来,只有武田信玄一人而已。相比之下,周瑜和蒋干老同学聚会上那一段“老牛犁田”倒是唱给国人的,不过,我想,如果把周公瑾那段舞剑放在这里,配上周瑜原创的“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效果会不会更好。
(2) 唐伯虎 VS 对穿肠——惺惺相惜,不能自已的两大英雄。
《赤壁》之中,周瑜与孔明两大主角在智慧上显然与其他人不在一个量级,为了突出这一点,导演刻意给两人一个相对的特写,其他闲杂人等一律被模糊忽略,偌大的屏幕上只剩下两张睿智的脸,一对充满智慧的电眼。我明白当时战事紧急,可是,这样的镜头,还是忍不住让我想起了唐伯虎与对穿肠:既然如此惺惺相惜,情不自禁,二位不妨学习学习充满性情的唐伯虎与对穿肠,把内心这种情绪发泄出来嘛。我承认这样的联想不着边际,可是,导演不能一次又一次诱惑我这样想啊,终于,在影片最后的青山绿水间,诸葛亮同学戴着崭新的大帽子,牵着情系千万影迷的萌萌,最后一次与周瑜深情地四目相对时,我情不自禁地强烈希望他们能来一次吻别,虽然雪在一旁捅我,可还是被自己这样天马行空的联想惹得笑不能止。可惜啊。
(3) 董存瑞 VS 黄继光——乱世中的战争英雄。
吴导在下半部《赤壁》中,基本导演了一场现代化战争,没有大炮,我们的投石机比大炮强悍多了;没有枪械,我们有射不完的箭,还有比冲锋枪好用得多的诸葛弩;没有炸弹,我们有无敌鱼油弹,简直可以和火影里的“蛤蟆油连弹”相媲美。
于是乎,在这样不是现代化,胜似现代化的战争中,吴蜀联军虽然一把大火占尽了上风,但曹军的陆军大寨依然坚固,这似乎不太符合兵败如山倒的常理,但或许人家曹操训练有方也未可知。总之,在大军推进过程中,吴蜀联军还是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幸好,继黄盖的水上神风敢死队之后,其他战斗英雄也相继挺身而出。先是面对拔不掉的碉堡,甘兴舍身上前,用仅存的几罐鱼油弹将其炸毁。我觉得除了没有高喊“为了新中国,前进!”之外,无论从精神到气质,都像极了董存瑞。然后,敌人机关枪扫射似的箭雨把吴蜀联军阻击到另一座箭楼前的时候,赵云直冲上前,很有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风范,只不过按照历史,常山赵子龙后面还要与武侯合力挑起蜀汉江山,不能轻易在这里舍身堵抢眼,所以在奔到敌人火力点之前,他没有往上扑,而是翻身一跃,冲入敌阵。
原谅我胡言乱语,可是,吴导的这些个人英雄主义噱头,实在像极小时候看过的各种爱国主义影片了。
(4) 傻姑 VS 郭靖——人生何其傻,到底谁更傻?
孙尚香与孙叔材,或者说“胖猪”和“饭桶”之间莫名其妙的这一段,绝对可以与傻姑与郭靖类比。我承认,关于这一段,我没有跟上吴导的节奏,如果想调节气氛,这一段戏加起来还没有诸葛孔明一句台词效果好,如果是感情戏,上部的时候,好像孙尚香和刘备、诸葛亮之间多少都有点暧昧的部分啊,怎么突然间就销声匿迹,改成这么一段了。不知道是不是吴导根本从头到尾都没怎么想好安排孙郡主这个人物呢,还是存心想塑造一个傻根似的人物来赶潮流。又或者,这其中蕴含着什么?——从三国时期起我们最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就这么又傻又饭桶,难怪中国足球几千年也没个啥出息呢?
是我多心了?还是真正理解了吴导这一段大智若愚的戏份背后的深意?
(5)山寨小乔VS神医华佗——虎头蛇尾的悲情人物
我猜,吴导内心里,恐怕巴不得把《赤壁》拍上个一二十集,像《兄弟连》那样,或者至少得来个上中下三部曲,情节才能完全展开吧。可是,在种种约束之下,《赤壁》最终只能以超长的两集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我说过是我猜了,纯粹是对导演内心活动的一种没有理论依据的探讨)。由于时间限制,导演不得不对剧情做出取舍。
小宋佳(?我以前没有听过这个演员,呵呵,不知道是干嘛的,我孤陋寡闻吧)扮演的山寨版小乔,在上半部里大大慰藉了曹丞相一颗充满思念的饥渴的心,虽然这个山寨版的小乔远不如林志玲美眉能带给观众充满AV气息的诱惑力,但当她明白自己只是一个替代品时,那幽怨的眼神还是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的,原以为下半部里,她会因为幽怨与嫉妒,做出点什么事情来,不想这个让我念念不忘的山寨美女,在下半部里根本就被导演彻底遗忘了,连镜头也都吝惜地一闪即逝。如果《赤壁》可以拍20集,或许吴导能想起这个幽怨的女子吧,不过,我个人觉得,如果吴导不是对“笨猪和饭桶”这么感兴趣,还是可以在曹操、小乔、山寨版小乔之间的感情纠纷上做点动作的。
还有比小宋佳更可怜的吗?当然有,窃以为神医华佗算一个。我觉得,吴宇森可以不给这个医师任何名分,但是请不要伤害我们心中的神医。整个上半部,华神医只有一句雷倒大众的“丞相,欲望过多,思梦过剩,也会引起头风……”,而在下半部里,名扬天下的华神医,面对疾疫几乎束手无策,既比不上什么都“略懂”一点的诸葛孔明,甚至也比不上只靠精神激励就能让无数伤兵恢复战斗力的曹丞相。大战在即,吴导更是让华佗莫名其妙玩起人间蒸发。莫非华神医还有未卜先知的神通,知道再呆下去随时会被曹操砍掉脑袋,于是提前溜走了?
比起有始无终的小宋佳和凭空消失的华佗。蔡瑁张允倒是有始有终,总算不出意外地死在了错别字上。而蒋干则在短短几十分钟里,完成了从出使到没命的全过程,还真是兵贵神速啊。吴导难道没有觉得剧情的轻重缓急多少有点失衡吗?
(6)家有喜事VS无间道——这是部贺岁片吧?
(不能再乱扯下去了,这是最后一条。)
纵观《赤壁》下部,让我产生种种联想,整部剧里,热闹非凡,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放鸽子的放鸽子,养乌龟的养乌龟,编草鞋的编草鞋,煮元宵的煮元宵,踢足球的踢足球,唱小曲的唱小曲,熬鱼汤的熬鱼汤,弹琴的弹琴,喝茶的喝茶,在冬寒岁末的日子,让我感到由衷的温暖,片子笑点缤纷,雷人的地方比比皆是,可谓不是贺岁片,胜似贺岁片吗,比起《非诚勿扰》这样的职业贺岁片来毫不逊色。最后大决战结束了,吴导还费尽心思的把所有演员集中起来(当然,我想不少人是躺在地上完成最后这个镜头的),完全不考虑合理性的来了个全家福,我想,要是大家再来一句:“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热闹成都就赶上《家有喜事》了。而最后一幕里,几个人互相用剑指着的场面,尤其是梁朝伟的对白与表情,让我又一次不能自已地产生联想——莫非这是在拍古装版的《无间道》,不同的是,梁朝伟这次没有坚持“对不起,我是警察。”而是大度的让曹操“走吧”,继而充满沧桑地凭空感慨:“我们都输了。”我想,票房若干亿,还蹭蹭蹭往上冲,今天的吴导,除了忙着数钱之外,恐怕忍不住想给这段再加个画外音吧:“你们都输了,哈哈哈,只有我赢了。”
该结束了,做个conclusion:本文主要是受了《赤壁》浓郁的幽默风格影响而写的游戏文章,目的只为开心,请勿在个别细节上过多探究。凭心而论,我觉得,如果华语影片要冲击奥斯卡,恐怕非《赤壁》莫属了,但即使《赤壁》成功了,也依然是好莱坞风格的胜利,和中国导演也没什么关系,而如果连《赤壁》都没戏,未来十年里,中国导演还是不要再搞什么“商业大片”烧钱玩了,踏踏实实拍点给人看的东西才是正道。我看你们也没人能超越得了《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