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我们只记得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的爱情了,但如果只是这样,远不足以让一部剧在一代人心里留下如此深刻的回忆。毕竟,孙悟空才是《大话西游》这个故事的主角。我想,在当时,我还没能明白爱情是怎样总让人渴望又感到烦恼,真正打动我的,当然是那个吊儿郎当无法无天追求执着无可奈何的不一样的孙悟空,当然,还有和妈妈一样啰嗦而又慈悲的唐僧,至于紫霞仙子,则更多的是对于尚未到来的爱情莫可名状的向往。
一个作家可以写很多不同的故事,一个演员可以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但他们唯一可以讲述唯一可以扮演的,依然只有自己。周星驰演绎的西游和吴承恩没有一丝联系,或者说,只是借几个名字来讲另一个故事。但这故事与他演过的其他角色一样,用荒谬与夸张来展现我们与命运抗争中的微渺。而这一点精神,在西游的故事里,又恰好与吴承恩异曲同工,然而这种微妙的感觉在当时是无法被人体会的,或许,这才是那部二十多年前的片子在时隔多年之后突然从小众被大众追捧的原因。
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曾住着一个齐天大圣孙悟空,所以我们从小就喜欢西游记。央视版的西游记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我想,在那个时代谁来拍都能成为经典——剧本那么出色,大众又没有别的选择。当然,六小龄童的演绎的确精彩,但如果西游记只是一只猴子的表演,我们为什么不去看耍猴呢?如同所有的文宣手段一样,86版的西游记,成功地把一部真正的经典讲述成一个童话。故事并没有什么违和感,但恰恰就是太和谐了。把一个充满艰险的故事讲成了真正的“游记”。也成功的把褪去獠牙的孙悟空形象植入人心,把个毛脸雷公嘴的野猴子变成人见人爱的小猴子。如果是向小朋友讲故事,这样当然没有不好,但如果时隔三十年,我们脑子里的孙悟空依然是那个可爱顽劣的小猴子,我只能感觉到悲哀。当然,这种演绎与导演或演员无关,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些艺术家们的出色演绎,正是因为导演在体制内仍然试图保持原作的精神,这才让这部剧成为经典而流传。不信,看看后来狗尾续貂的那一部,就知道这些人能把经典糟蹋到什么程度了。
再后来周星驰拍了西游降魔篇,猴子已经不再是主角,西游彻底变成了唐三藏的故事。我还是想说,在电影院吓坏小朋友,并不是导演的责任,导演有按他的理解拍摄电影的权力,妖怪当然要有妖怪的样子。如果要怪,就要怪那些只懂删露点画面的相关单位了。小朋友被吓哭只是家长可以看到的一面,因为没有分级制度,小朋友们在电影院看到不该过早接触的内容难道还少吗?
整部西游,大概都是用孙悟空的视角讲述的,正因如此,我们无法理解唐三藏心中的慈悲,就像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父母的啰嗦一般。而每个父母,也都曾是孩子,就像降魔篇中的三藏一般。从悟空到三藏,不仅是一个演员或者导演的成长,也是每个人内心的必由之路。到最后,心猿在命运面前,都会带上紧箍咒,踏上西游路,再到最后,我们都会成为下一代猴子眼中的唐三藏。
还是要补充一句,接下来的西游伏妖篇,我想,很可能还是少儿不宜,父母最好自己先去看一遍再考虑要不要带小朋友前往观影。
看到这个演员阵容,不由感慨,周星驰喜欢用没有性格个性的角色,来凸显自己的特色,所有演过周氏喜剧的角色,都最后,都成了周星驰个人的影子,这种驾驭能力,既是优势,也是限制吧。
看到西游,总是忍不住要说两句。历经痛苦,方知众生之苦,有过牵挂,了无牵挂。这样的预告片,是说给世人,还是说给某人,谁也无从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