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常常并不可靠,生命中许多事情,总是事实先于道理的。读书便是如此。最初的阅读,往往并不是自主自发,而一旦养成习惯,又不会刻意去追求其中的原因。要等到很多年之后,再回顾当时的缘由起因。而往往记忆已经变得模糊而不可靠,所谓的原因,也被回忆不知不觉悄然修改,朝着某个方向一发不可收拾,就仿佛真的曾经有那样肯定的原因一样。但即便是再不准确的追溯,也并非一无可取,即使对他人无益,但对自己而言,至少是一次梳理的历程。
从童年开始,我对阅读的兴趣便大于嬉戏玩乐。更多的回忆,都与安静的阳光与厚厚的书有关。从那时候起,我便能够长久地对一本书发生兴趣,我想其中除了天性因素的部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从阅读中得到的乐趣远胜其他。而之所以能从阅读中获得乐趣,识字是第一个重要的原因。知识如海,文字是舟。只要可以扬帆起航,即使不再有其他引导,单纯依靠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也足以在阅读的海洋里畅游不息了。回想起来,在入学前便能掌握文字的秘密,可以早早在阅读中得到满足,大约是这一生最值得庆幸的事件之一。而这样的庆幸并非偶然,而是件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珍贵的礼物。
然而毕竟还是需要大海,陆地行舟可以得到的益处毕竟有限。而在我开始成长的时代,人与人、人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仍然更接近传统而远不及如今紧密,知识获取的途径也及其有限。我长大的地方偏僻而贫瘠,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如同知识的荒漠, 而对我而言人生中另一件可以称为最庆幸的事,是在整个童年拥有一整间微型的图书馆,就像与飘渺虚幻的海洋遥相呼应的一片湖泊,让我的整个童年都得以在其中游弋。我常常想,倘若不是这样一片小而深邃的湖泊,可能我所有对阅读的兴趣与对整个世界了解的渴望,恐怕都早已干涸了。我并不能确定这间小小的图书馆的来由,它更可能是出于某个好心人的捐助,而或许是不经意间的一个行动,便可以影响到世界角落里某个充满渴望的儿童一生。不得不让人深思。刘备说,“勿以善小而不为”。
如同年少时的阅读更多地是知识与见闻的积累,以使自己不曾与世界脱节。成年之后,常常会反思读书的意义。有很长一段时间,都觉得冰心在某处题给小朋友“博览群书添智慧”的题词便是阅读的意义。但现在却觉得并非如此,阅读或许可以增长知识与见闻,但可能并无法增添智慧。智慧是需要经过自身吸收研磨之后而产生的精华,是个体对世界的理解与体验。而所有这些都无法通过阅读来获取。我想,对我来说,读书最大的意义,除了获取知识之外,更多地是探索其他个体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体验。从而使自身的理解与体验变得逐渐更加纯粹而深刻。
太多的道理亦无法让读书变得更加生动或者枯燥。正如不出门,永远都无法跑完下一个1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