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第一次读《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时候,和大多数读者一样,对哈利波特姨妈一家对他的态度愤慨异常,总是忍不住想象,如果哈利波特的亲生父母还在,他的童年应该要快乐许多倍吧,关系的亲疏当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哈利波特的父母和他一样是魔法师,而他的姨妈一家则是对魔法世界一无所知的麻瓜,即使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但魔法师与麻瓜,似乎在平行的两个世界里互不干扰。直到二十年后的今天,为人父母的我,一口气读完这本《魔法岁月——0~6岁孩子的精神世界》后,脑子里联想到的第一个场景,竟又是二十年前的那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或许,在每个0~6岁的孩子眼中,爸爸妈妈都会不时变成哈利波特故事中那讨人嫌的姨夫姨妈,他们不相信人可以在天上飞,不相信门口的街上游荡着摄魂怪,也不相信穿过九又四分之三月台可以搭乘前往霍格沃茨的列车……或许,JK罗琳笔下的姨夫姨妈原本就是对所有原生父母的隐喻,能像孩子一样生活在魔法世界中的父母只能存在于想象中。即使每个父母都曾经是孩子,但是我们早已忘记了曾经那个充满了魔法的童年时代,像麻瓜一样对孩子们的魔法世界嗤之以鼻。只是,假如哈利波特的姨夫姨妈愿意去爱、去理解哈利波特——就像世界上大部分父母具有的初心那样,他们要怎样才能做到呢?身为麻瓜的父母们,如何才能教育好有魔法师天赋的哈利波特们呢?虽然这本《魔法岁月》所讲的内容与哈利波特毫无关系,但却值得每对希望理解孩子精神世界、更好的教育孩子的父母认真一读。
根据译者的介绍,这本书问世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看到这一点的时候有一点黯然。虽然时间过了五十多年,这些富有价值的育儿理念依然没有为广大父母所了解与接受。很难想象,大部分人在漫长的教育岁月里,被灌输了无数毫无用处的知识(绝大多数知识对于我们与这个世界相处毫无作用,即使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也只有其中一小部分始终有用),而对于真正重要的方面一无所知。我们没有机会从学校学习到任何与子女教育有关的知识,而正是这些知识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在我们所处的这个充斥着上岗资格、认证、资质的国家里,成为父母这样重要的一个环节居然不需要任何知识的准备与考验,相当一部分父母在本能、道听途说的“知识”或者充斥着神秘的禁忌与愚昧的“经验”教育下一代,这不由不让人感到悲哀。
《魔法岁月》以轻松的笔调与严谨的精神介绍了儿童成长的最初几年(0-6岁)对世界的认知过程和特征,结合作者自身的体会与经验,为父母们进一步了解儿童、更好的教育儿童提供了极为有价值的资料。书中有一个小细节,提到说如果你想和2岁左右的儿童做朋友,那么创可贴有时会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媒介,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常常会以为自己的身体和毛绒玩具之类一样只是个容器,如果有缺口的话可能里面的毛绒就会散落出来,而创可贴则是神奇的修补工具。读这段的前一天下午,同样的经验在两岁一个月的元元身上恰好得到验证,当元元发现手指划破一道小伤口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惊讶与害怕元元超出了伤口可能带来的疼痛(一般情况下,元元都是很皮实的,小的磕碰、摔倒从来都不会轻易哭鼻子),而我们带他去药房买了块创可贴贴上之后,他马上就表现的活泼起来,觉得自己完全好了。当然,只是这样一个细节与书中洋洋洒洒的内容相比只是沧海一粟,但足可以作为作者对儿童研究细致与翔实的一个佐证。
整体上,《魔法岁月》持有的是亲密育儿的态度——这与我们对元元教育的整体态度不谋而合,书中对另外一类“陈旧的”(但是在目前仍然有相当受众)的育儿方式提出了批评,这批评包括所谓“科学育儿”的一些理念,例如定时定点喂养,而不是按需喂养,以及如果孩子哭闹也不要轻易抱起来以免给他们养成坏习惯等等。书中批评这些育儿方式的立场,与其他宣传亲密育儿的书籍一样,即认为初生的婴儿并不存在所谓的“阴谋能力”,他们的哭泣只是表达需求与焦虑的手段,父母在子女幼年时期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才能让他们更信赖这个世界,简言之,亲密育儿对子女的身心健康是有益处的。虽然这种益处往往需要父母——尤其是母亲付出更多的辛苦与努力——但这些付出从整体而言是值得的。这些理念与希尔斯的亲密育儿非常接近,我们对元元的教育理念也与此接近。
《魔法岁月》所讲述的育儿理念与内容当然不止于这几点,而是一套系统而可以自圆其说的内容。我想,对于我们这些麻瓜父母来说,这本书,基本可以算是对孩子们魔法世界的一张简易地图,可以让我们更了解小“哈利波特”们的魔法世界,从而和他们更好地相处,给他们更多有益的指引。如果我们能从中吸收足够的养料,从而成为与孩子世界里的魔法师,那就更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