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家庭个个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很小的时候,就从母亲口中反复听到这句话,也知道这是《安娜卡列尼娜》里最重要的句子,但那时的我,对生活中的幸福与不幸并没有深刻的体会,自然也无法理解。而对于作品本身,也从来不曾读过。一方面因为始终对类似的题材缺乏兴趣,另一方面,大概觉得整部作品的主题,也无非就是开篇这个简单而又深刻的句子吧。显然,作者想强调的是后半句,也就是安娜故事的悲剧。
晨跑的时候,用了大约一个月时间听完全书,这也是所听(读)过的第一部托尔斯泰的作品,感受深刻。除了俄罗斯作家——或者说俄罗斯人语言中固有的特色之外,托尔斯泰的作品更有其鲜明的特点。比如列文的出场,我原以为会和安娜的故事有所交集,然而到最后才发现其实可以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另外的故事。而列文作为作者本人在故事中的化身,并不能对安娜故事本身的讲述起到什么作用,而是借机会传达作者的种种思想见解与心路历程,这种传达在我看来又是生硬的(当然有一部分可能是脱离了故事背景的缘故),因此即使从思想层面能为小说增色,但单纯在故事层面是对主线有所损害的。
回到故事本身,我想,从列文的角度来看,他自己的生活,大概是又幸福又不幸的。如同大部分人一样,他的生活里充满着跌宕起伏,有快乐也有痛苦,这在作为整体的生活而言是正常的,但如果对整个的生活缺乏耐心,那么在每个阶段都难以忍受的。如果把每段生活都放在放大镜下,那么每段生活都会无比坎坷曲折,对列文这样细腻敏感的角色而言,尤其如此,失恋也好,恋爱也好,生活就好像过山车般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然而如果把镜头拉远来看,列文的家庭似乎还是应该归结到“幸福的”一类,是平滑而顺畅的。然而,有谁在这一刻的生活里,能看到下一刻的处境呢?
至于安娜,就很难用幸福或者不幸来形容。当然,对于卡列宁的家庭来说,这自然是不幸的一种。但是,对一个生命的个体而言,究竟是在岁月漫长的煎熬里逐渐消逝更好?还是如流星般绚烂而短暂更好?可能无法一概而论。就如《基督山伯爵》中所说的那样:“生活并没有好于不好,只有一种状态与另一。安娜在漫长枯燥的人生中遇到一份爱情,对她的生命而言,如同沙漠中的绿洲一般难能可贵。然而在她的生活里,并没有适合这段爱情萌生的土壤,这对她与所有的人而言,同时又是巨大的不幸。
好的作家,最好的地方之一在于角色的转换。即使在一部作品里,也并不会只用一种眼光看待问题。在安娜的故事里,有安娜看到的,有弗龙斯基看到的,有卡列宁看到的,有斯基潘看到的,甚至是小小的谢廖沙看到的。每个人眼里,都是每个人应该看到的角色。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都觉得他人所做的不够,都觉得正义站在自己的一方——就像我们在生活里表现的那样。然而,在纠缠不清的生活里,我想,所谓“真理”与“绝对正确”这样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如果能如同作家一般转换到另外一个人的立场上,每个人大概都会看到完全不同的事物。因此,但凡一件事情或者一段感情到了要讲道理的时候,大抵上都是谁也讲不清,谁也说不服的。而一旦可以设身处地,则大部分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从故事结局来看,安娜付出了最惨烈的代价,她当然是值得爱怜的,这是她的悲剧;对于弗龙斯基,我总在想,如果在他开枪自杀的那一幕,整个故事戛然而止,那么这部书便是他的悲剧了。只可惜,人生未必能生得其所,也难以死得其所。然而,对卡列宁来说,这同样也是他的悲剧,他并没有做错什么,却承受了所有后果。只是,人生就是这样一直往前走,不存在“应该”、“如果”、“倘若”这样的字眼,所有的幸福与不幸,都需要直面。
同是俄国人的普希金,在他脍炙人口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写出了他对于人生中种种不幸的态度,年岁越长,越觉得深刻了: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