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柯维的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自我管理领域非常经典而全面的著作之一。书中提到的七个习惯涵盖了个人管理从态度到实践,乃至社会分工与合作的各个阶段,是同类作品中的奠基之作,也是后续同类作品效仿、学习与借鉴的对象。最初读到这本书时,颇收到其中许多操作层面上具体做法的启发,比如说,在“要事优先”环节中提到的经典的四象限管理法,自从读到之后,就不知不觉成为了思维习惯的一部分,会把手头的问题按照重要性和紧急性划分为四个象限来加以区分,而事实证明这样的区分往往也是颇有成效的。
相比之下, 在十几岁的时候,我把“积极主动”当作了显而易见的前提,在那个时候,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前提对于之后所有习惯的重要性,而多年之后重新再读时,才发现相比具体操作层面上的习惯,在面对整个时间尺度上的人生时,“积极主动”与“以终为始“这样的态度,才是柯维整个理论的根基。在书中,柯维提到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之间关联密切。其中,“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三个习惯,是个人在自我管理领域获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个人从依赖向独立的过渡基础。而“双赢思维”,“统合综效“与“知彼解己”则是在公共领域与他人达成合作的关键,也是个体从独立到互相依赖与提高的关键。

在过了接近二十年之后再看,柯维提到的这七个习惯,对于个人精神层面的成长,每一个都显得无比重要,而由于缺乏可量化与实践的标准而往往被忽略了的“积极主动”,才是一切后续习惯的根本。有一个被反复提及的例子,半杯水,在积极的人眼中,就是有了一半的希望,而在消极者的眼中,则是一半的失望。同样,即使我们面对的是一模一样的人生,因为态度的关系,所得出的结论与判断也是大相径庭的,而这样的大相径庭,则会从根本上决定人生的走向。从本质上来讲,柯维书中后续的六个习惯,都只会在对生活抱有积极态度的人身上产生作用,而如果从一开始看中看到的就只是阴影而非光明,那么就缺乏了最基本的变革的动力,自然也不会对后续的习惯产生兴趣了。
然而,积极的态度可能并不会生而有之,而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不断的成长中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从小到大,从积极行为中都能获得积极的正向反馈,那么大部分情况下也会自然而然成长为积极向上的人,反之亦然。而随着人生状态的不断固化,要改变对人生的态度也会逐渐变得困难起来。在柯维的理论中,每个人潜意识里对世界都有个可以称为“关注圈”的范围,也有个“影响圈”的范围,我们可以关注的事情被划到前一个圈中,而我们可以影响的则被划到后一个圈中。对每个人来说,这两个圈都会是彼此包含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所关注的圈子要小于可影响的,那么他多半是消极与及其自私、只关注到自身非常有限的一部分,而如果一个人关注的圈子远远大于可影响的圈子,那么天长日久,可能往往会对诸多自己可以看到但却无法施加影响的事件失望,唯有当一个人不断努力扩大自己可影响的圈子并且得到不断的正向反馈时,他才会是积极主动的。
以公司组织为例,如果一个人只关注自己工作内容中一小部分内容,对其他事情都视而不见,那显然不会是积极与主动的类型,而如果一个人把可影响的范围尽力缩小,只对每个看到的缺陷怨天尤人,那势必也只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唯有当每个人都在自己可影响的范围内做好每一件事,在保持充分关注整体的同时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整个组织才会沿着良性的方向不断发展。而唯有这样的前提,才能让柯维七个习惯的理论发挥作用。
与“积极主动”类似,在初读时被不经意忽略掉的,还有第七个习惯“不断更新”,在十几岁时,我们正处于快速发展与成长的时期,自然不用操心“不断更新”的问题,而当年龄渐长之后,“不断更新”就成了防止思维固化、阻止自我成长这样的状况出现唯一的途径了。在年少时,我们常常会对长辈口中那些一再被提及一再被重复的故事从仰慕变得厌烦,而倘若一个人不能培养起不断更新的习惯,那么用不了多久,我们也会成为固步自封、不再进步的人。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十多岁时就已经死了,一过这个年龄,他们只变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过是用来模仿自己。“而柯维提到的第七个不断更新的习惯,则从身体、智力、精神与社会/情感四个不同的方面,系统性的教我们如何保持更新自己,以维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去年读达里欧的《原则》时,不时想起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也提到过按照原则来生活的重要性,而几十年来,虽然也算读过了一些书,但可以像这样不时想起的却少之又少,而如果一本书能在我们脑海中不断浮现,那么,它大约也是值得我们去一读再读的。
部分书摘如下:
弗兰克尔曾指出人生有三种主要的价值观,一是经验价值观( Experiential Value ),来自自身经历;二是创造价值观( Creative Value ),源于个人独创;三是态度价值观( Attitudinal Value ),即面临绝症等困境时的回应。这三种价值中,境界最高的是态度价值。
上帝啊,请赐我平静的心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赐我勇敢的心去改变我能够改变的,请赐我智慧的心去去辨别它们。
只顾着揭发对方的过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这种强调“错不在我”的做法本身就证明了你是个连自己都无法保护的受害者,自然更谈不上影响对方。不断的指责不但无法使人改过迁善,反而会令人恼羞成怒。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Johnson,英国辞典编纂家兼作家——译注)曾说:“满意源自内心,那些对人性一无所知的人总是妄图在维持自我的前提下追求幸福,结果必是徒劳无功,而本来想摆脱的痛苦却会与日俱增。
生活是一本书,而你就是它的作者。你决定了它的情节和步调,而且你——只有你——在一页一页地翻着它。——贝丝·蒙德·康尼
“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领导则判断这个梯子是否搭在正确的墙上。
最理想的状况还是建立清晰明确的生活中心,由此才能产生高度的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和力量,使人生更积极,更和谐。
以原则为生活中心的人总是见解不凡,思想与行为也独具一格,而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赐予他们的高度安全感、人生方向、智慧与力量,会让他们度过积极而充实的一生。
许多组织,包括家庭,都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成员并不认同集体目标。我经常看到员工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背道而驰的现象,还有很多企业的薪酬制度与其所标榜的理想不相契合。
成功者能为失败者所不能为,纵使并非心甘情愿,但为了理想与目标,仍可以凭毅力克服心理障碍。
价值判断——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追根究底——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好为人师——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自以为是——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
越是积极主动(习惯一),就越能在生活中有效地实施自我领导(习惯二)和管理(习惯三);越是有效管理自己的生活(习惯三),就能从事越多的第二类事务的更新活动(习惯七);越能先理解别人(习惯五),就越能找到统合综效的双赢解决方案(习惯四和习惯六);越是改善培养独立性的习惯(习惯一、二、三),就越能在相互依赖的环境下提高效能(习惯四、五、六);而自我更新则是强化所有这些习惯的过程(习惯七)。
1.坚持原则 我们对本书的内容充满热情,致力于成为遵循这些原则的典范,同时实践我们所教授的知识。2.顾客至上 我们不断地向顾客提出承诺,我们的成功以顾客的成功为先决条件。3.尊敬他人 我们珍惜彼此,把每一位同事都看作是真诚的合作者。4.利润与成长 我们把利润和成长看作企业的生命力,让我们能够自由地实践我们的使命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