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初入职场的新人还是混迹江湖多年的老鸟,这本别开生面又妙趣横生地介绍办公室文化的《骗子、午餐和电子邮件》都非常值得一读。是职场新人不可多得的职场入门参考,也能引来老鸟们更多的感慨与会心一笑。
如果有外企的工作经验,那么书中往来的电子邮件可能会增加更多的共鸣,在那些往来中的措辞与伎俩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而即便是对很少发电子邮件人来说,把“邮件”换成“微信”或者“微信群”也同样能引起足够的共鸣。毕竟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办公室里的男男女女都是一样的。即使没有任何信息化手段,我们还是一样会通过书信、便笺乃至走廊角落、卫生间隔间里的窃窃私语来交换意见。这些非正式的意见交换和交流,对于塑造公司文化的重要性,可能要远甚于墙上的标语或者大会上的发言。
写于千禧年初的《骗子、午餐与电子邮件》在体裁上别具一格,全书完全是由往来的电子邮件组成的,但由于电子邮件的即时与灵活,这本书又不能归结到往“书信体”的体例,而更接近日常的聊天与意见交换。就在这些来来往往的邮件里,办公室里形形色色的人物性格、业务开展与文化政治也跃然纸上。无论时代怎样变动、我们开展什么样的业务、采取什么样的沟通方式,这本书字里行间展现出的职场文化与故事,都是持久而鲜活的,至少在十几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然让人印象深刻。
这本书以作者所在的广告行业为背景,描写了一家跨国广告公司的伦敦分公司在千禧年(2000年)第一个月之中发生的故事,在看上去工作开展平淡如常的背景之下,通过电子邮件的往来,将这一个月中发生的种种事件描写的跌宕起伏,令人一旦开读就欲罢不能。书中描写了整个公司自上而下的种种人物(顺带将他们上至几十万英镑下至一两万英镑的收入也提了个一清二楚)。从刚愎自用而又蠢笨无能的分公司主管,到江郎才尽廉颇老矣的创意总监,自以为是官僚主义的客服总监,刚直不阿个性鲜明的设计骨干,再到好色邋遢但又才华横溢的设计人员,媚上欺下的总监秘书,八卦泛滥又有小心思的前台秘书,乃至存在感极低的行政主管、信息部主管以及财务会计等等。每个人都只是通过电子邮件出场(包括一位始终拒绝电子邮件,只在别人邮件中出现的角色),但角色性格、故事情节就在这些来来往往的邮件中展开来。读完不禁让人觉得这简直就像是把某个公司一段时间内的邮件收集起来不加整理直接编纂成书一样,而又或者很多读者会觉得自己公司里发生的故事可能比这还要精彩很多倍。
在叙事技巧上,作者也很好地利用了电子邮件这一在当时算是新鲜事物的特点,通过“抄送”“密送”种种方法展现出办公室政治的细节。将挑拨离间、打小报告、阳奉阴违种种在传统文学里需要耗费大量笔墨的剧情采用邮件这一方式简单明快的展现出来,读来既真实又深刻。而在这些故事里,作者还不忘埋下伏笔与支线剧情,由于分公司总经理不会操作,导致邮件常常被发送到远在北欧的芬兰分部,而芬兰分部的负责人还以其独有的幽默风趣不时回复邮件与评论,常常令人捧腹。
作者笔下的公司,在行业里颇有影响力,但深入到其内部,会发现实际上也是危机四伏,而公司中的每一个角色,也首先是以自我的形式出现,在不同方面有着不同的顾虑与期待,像罐子里的空气分子那样似乎毫无规律的四处乱撞。但公司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运转的,以其独特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行使其功能。书中重点描述了三个项目的成败,一个看上去无足轻重因此公司不够重视而影响的客户,一个具有巨大价值(可口可乐)但由于公司运作中的种种问题一波三折的客户,以及一个针对成人*的广告拍摄夸张荒诞的项目。每个项目的成败都反应了组织运行的某一方面问题,而故事中从参与者角度的全过程案例分析对任何组织来说都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即使在叙事中有出于艺术需要的夸张与偶然,但这本书所描写的组织归根结底只是大部分组织的正常形态,不会比故事中的同行乃至现实中的组织更好或者更差多少。而身在职场,读完此书更能让人对“公司”这一组织形式形成深刻的理解——这是不同于所有的工商管理教材中的了解。而是具体到组织中每个角色的诉求与感受,关系到组织的具体运作与业务开展的了解,无论读者在组织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都能通过书中的角色从自己的角度找到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以及个人对组织的影响,从而能有所启发。
总而言之,本书既切合实际又轻松诙谐,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