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早教机构门口遇到一对正在对峙的母子,儿子有四岁左右,母亲也很年轻。我经过的时候,孩子正在边哭边喊“我不想上课”,母亲则威胁如果不上课就丢下他自己回家,孩子在恐惧的同时坚持不肯进门,引来路人侧目,以为这里发生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故。但在早教机构门口等待孩子下课的父母们则大都一脸淡定,对这样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的剧情似乎早就司空见惯。在谈判破裂,对峙持续升级之后,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出来调停,她先将母亲引进大门内问询情况,孩子则眼巴巴在门口边哭边等待结论。在大部分时候,教师会通过温柔的手段达到目的,孩子在对峙无果之后会逐渐放弃谈判条件。但在个别情况孩子无论如何不放弃最初的决定,最后妥协的一方则会是母亲。
在这样的事件面前,不同观众的态度截然不同,认为这样采用威胁的手段会损害亲子关系,给孩子造成心灵上的阴影(这当然是事实),这样的伤害要远远大于从教育机构获得的益处。但另一方则会毫不犹豫的指出“站着说话不腰疼”,真的有了孩子以后,似乎曾经对小孩子的耐心与呵护往往在某个瞬间就变得无影无踪了。孩子会卸下天使面具来与你对峙,而在他们单纯而执着的态度背后,似乎一切道理与谈判手段都开始失效,到最后如果父母不选择妥协,往往会被逼拿出“核武器”来威胁,在弱小无助的孩子面前提出如果不妥协就抛弃他们,使孩子在安全感与谈判条件之间选择屈服。
绝大多数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当然不会希望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影响与创伤,但大部分父母都是凭借直觉、道听途说的经验与零散的知识来教育子女的,成为父母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学习与测试,为数不少的父母仍然相信种种诸如“睡木板床”、“尽量穿厚”、“发烧要捂”等流传的经验与禁忌,完全不考虑这些经验与禁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在科学尚未形成的时候混合着类似巫术的信仰而形成的。但这也并不应该归咎于父母们,在没有正确的知识时,这些经验也是他们在现有范围内所唯一能依赖的,
在教育的角度,教育父母可能比教育子女更重要,但事实是市场上虽然充满了大量的早教机构,但却几乎找不到针对准父母、父母的培训机构,这无疑是大部分悲剧的起源之一,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内容与时间终究是有限的,对孩子来说,家庭的影响则重要的多,我们一方面多“原生家庭”的影响耿耿于怀,甚至于将自己在人生中的挫败毫不愧疚地归咎于原生家庭,另一方面却因为自己的无知,以爱的名义造成更多的伤害,让悲剧一再重复上演,这对于家庭乃至社会而言,无疑是悲哀的。但我们很难凭借一己之力对整个社会造成颠覆性改变,每一对父母也都有各自的人生问题需要解决,即使有针对父母的培训机构,也很难为自己找出足够的时间来系统性学习与实践,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针对子女教育的,有没有简单的原则和实践方法呢?我想是有的。
抛开针对儿童成长的教育学心理学典籍,在儿童教育方面,除了父母最真挚的爱之外,有几个值得践行的简单原则:
第一,要用平等之心与儿童相处。成年人在儿童面前无论智力与体力都具有绝对的优势,不恶意利用这样的优势,而是以基本的平等与尊重为基础,将自己的优势加以限制的话,成人在行为上自然会有所提升,试想一下在职场是如何与同事和上级处理矛盾的,就可以体会到平等状态下自己谈判的策略与技巧,如果面对孩子时首先能站在这样平等的角度,那么形成简单粗暴对峙的场面自然会减少。我看到的所有有专业精神的少儿教育者,在进行沟通时无一例外都是在孩子面前蹲下来采取平等的姿态,首先从高度上放弃自己的优势,才不至于让孩子在面对比自己高大的“巨人”时因为内心自然的恐惧而产生防御与抵制的态度。
第二,采取一些基础的谈判技巧,效果要远胜于简单粗暴。身为父母之后,我们可能才能真正体会到父母自身的不完美。我们只是普通人,有不同的情绪和烦恼,但这些都不应该成为我们对孩子失去耐心采取简单粗暴态度的理由。如果能将在同事与上级面前用心的一半拿出来,采取一些基础的谈判措施,那么在智力远不及自己,而且又有着良好信任基础的孩子身上,应该是很容易看到成效的。这些措施可能因地制宜地包括转移注意力,交换条件,以退为进,条件承诺等等。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孩子背心也是有信任的银行的,需要从一开始就为建立与维护信任付出诚信。当与孩子之间天然的信任消失之后,必然会形成谈判的僵局与亲子关系的紧张。和任何谈判一样,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让孩子屈服在我们的优势之下,而是应该通过积极的沟通实现双赢(家长付出更低的沟通成本与时间,孩子有更配合的态度和对任务更积极的态度)。
第三,避免通过错误激励形成负向沟通模式。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大部分而言,我们的行为模式与态度是可以预测的,我们在琢磨孩子的同时,他们也在频繁的谈判活动中刺探家长的底线与沟通模式。在实践上,大部分极端的沟通模式都是在长期的错误激励中形成的。比如,家长一开始拒绝孩子不合理的诉求,但是孩子在公众场合开始哭闹之后,家长因为无法有效沟通或者单纯因为面子挂不住而让步,这就对孩子形成了“哭闹就能达到目的”的错误激励,如果日复一日,最终孩子只能通过更加剧烈的哭闹来增加谈判的筹码,从而形成负向沟通的模式。当然,我也并不鼓励对孩子的哭闹不闻不问,作为成人,我们应该有基本的智慧利用第二步中的技巧跳出困境,我们既是父母,又是谈判中有天然优势的一方,无论出于谈判的责任,还是对子女的爱,我们都有责任引导谈判走出僵局。
对父母而言,与孩子的相处是一个窗口,让我们在多年之后,有一次重新成长与完善自我的机会,如果不能和孩子一起成长,对身为父母的我们而言,失去这样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机会,未免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