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洪荒時代
我們按照時間的發展來為大家介紹這些曾經的大神級人物吧,那我們就從第一台真正的電腦開始說起,我們得先回到文藝復興的晚期。
W.契克卡德(Wilhelm Schickard)
Wilhelm Schickard 1592-1635
人們都覺得第一台機械電腦是法國科學家帕斯卡研製,其實在帕斯卡之前,世界上就有那麼一台出自德國圖賓根大學教授契克卡德之手的電腦正在運作之中。
在自己31歲那年,契克卡德為天文學家克普勒製作了一種機械電腦。據說,契克卡德只造了兩台原型,現在是否還在何處保存著不得而知。人們是在他的一封信裏發現了該機器的示意圖,才知道了這個事實。但是直到1960年,契克卡德家鄉才根據契克卡德的手稿,複製了這台電腦,發現工作一切正常。
1960年複製的契克卡德電腦
這台電腦能夠進行六位數的整數加減運算,而且在數位溢出時候,還能夠以響鈴的方式進行報錯。只是這台電腦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並沒有進行推廣,因此在後來人們更多的還是記住了帕斯卡所製造的帕斯卡加法器。
B.帕斯卡(Blaise Pascal)
Blaise Pascal 1623-1662
看有的資料仲介紹說,帕斯卡是在16歲那年就開始構思一種能夠計算的機器,具體是不是這樣,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從帕斯卡電腦的現存實物來看,這顯然是一种經過了精密設計的機器。
帕斯卡電腦
帕斯卡電腦是一種只能做加法的機器,但是它卻可以逢十進位。帕斯卡製造它的原因,是因為在1639年,帕斯卡的父親飛黃騰達,負責法國諾曼底省的稅收工作。按照咱們現在的國情,老子出任一個省的國稅局長,小子還不得拿上AK開上寶馬上大街愛撞誰裝誰啊?科學家終究就是科學家,小帕斯卡想到的則是怎樣減輕父親那繁重的計算工作。
1642年,帕斯卡製造出了第一台電腦,取名為:Pasealine。後來這台機器被當時的法國財政大臣看到,讚不絕口,並決定大家推廣。於是帕斯卡先後製造了50台左右的Pasealine,並且有不少機器在後世得以保存,至今在巴黎國立工藝博物館中,還保存有兩台帕斯卡親手製造的Pasealine電腦。
後來的1670年,萊布尼茨更是改進了Pasealine,使之成為一種可以進行加減乘數運算的電腦械,而且在改進的過程中,萊布尼茨指出,二進位也許更適合機械進行數學運算,從此奠定了現代電腦科學的理論基礎。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
Charles Babbage 1791-1871
在萊布尼茨改進了帕斯卡電腦的30年後,同樣是法國的紡織機械師布喬(B.Bouchon)在1725年發明瞭“穿孔紙帶”概念。但是這個概念在誕生之後就再也無人問津,直到80年後的1805年,還是來自法國的紡織機械師傑卡德(J.Jacquard)根據“穿孔紙帶”的概念,發明瞭用於紡織的“自動提花編織機”。
雖然這是一台用於紡織工業的機器,但是它的精巧設計,卻被當時剛剛畢業于康橋大學的查爾斯.巴貝奇看中,並利用這個原理,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台可以編程的電腦:差分機。
後人仿製的差分機
1822年,差分機完成。來看一下這臺差分機的結構,這台機器共分為三個部分:堆棧、控制器和運算器,這幾乎就是現代電腦的簡化翻版,它可以處理3個不同的5位數,計算精度達到6位小數。再後來,巴貝奇準備繼續將差分機進化,並提出了自動解算有100個變數的複雜算題,每個數可達25位,速度可達每秒鐘運算一次的設想。但是受到了當時製造工藝以及經費方面的困難,這台機器最終沒有問世。
直到臨終,巴貝奇也沒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所留給後人的,是20種不同設計方案,近2000張組裝圖,以及多達50000張零件圖……
阿達.奧古斯塔(Ada Augusta Byron)
英國詩人拜倫
為什麼要先貼上英國詩人拜倫的這張照片?這位寫下了《唐璜》、《普羅米修斯》等不朽詩篇的英國詩人,有著一個同樣偉大的女兒,這就是我們現在要說的阿達.奧古斯塔,一位被稱為世界上第一位程式員的女數學家。
Ada Augusta Byron 1815-1851
在巴貝奇設計差分機的時候,這種具有初步編程運算能力的機器,需要有人來為它設計專門的程式,以此來完成各種運算。於是,原本已經著迷於差分機的阿達,便成為了巴貝奇的學術合作夥伴。
{int i,s;
s=0;
for(i=1;i<=11;i=i+1)
s=s+i;
printf("{9712d1b0ae091f3a4a596b93bd6b9ff479ef0818eaa8cb96fef39cc945859a28}d",s);
}
看一下上面的這段C語言代碼,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級數相乘的迴圈。但是如果你在幾百年前的書籍上看到一段與這類似的代碼時,會有怎樣的想法?也許你會認為這是外星人留下的傑作,其實錯了。這就是阿達在一百多年前為後世的程式員設計出的級數相乘演算法。
阿達在與巴貝奇合作差分機以及進行差分機的後續機器分析機的研究時,先後編寫了三角函數程式、級數相乘程式、伯努利函數程式等等一大批沿用至今的數學演算法代碼。但是阿達和巴貝奇的想法太過超前,來看看巴貝奇和阿達對於分析機的設想,1000個50位數的堆棧,大幅改進後的帕斯卡電腦,以二進位碼為基礎的運算控制器,甚至還包括計算條件跳轉結構。
巴貝奇和阿達太過超前的想法,換來的最終只是一個失敗的結果。阿達更是在年僅36歲的時候就離開了人世。也許,巴貝奇和阿達能夠晚來到時間100年,我們現在的電腦世界,可能就會是另外的一副模樣了。
電腦的啟蒙時代
在19世紀和20世紀交匯的年代,是一個人類社會各方面均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的時代,我們也可以把這個時代稱之為黃金時代。在這幾十年中,電磁學、天文學、物理學、文學以及各類藝術種類,都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這些,也間接刺激了早已經處於萌芽之中的電腦發展。
阿蘭.圖靈(Alan Turing)
Alan Turing 1912-1954
不管是在電腦科學領域,還是在科學史中,圖靈的名字已經被很多人熟知。1931年,這位剛剛進入康橋大學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能否有這樣的一台機器,可以通過某種一般的機械步驟,能夠一個接一個的解決所有的數學問題?
圖靈機的構想
這就是有關圖靈機的最初幻想。其實圖靈機一直是一個只存在概念上的電腦,圖靈幻想它就像一條永無邊際的穿孔紙帶,可以在一個存儲了特定程式的機器上來回運算。
1936年,圖靈根據自己的設想,發表了在電腦發展歷史上影響深遠的論文《論可計算數及其在判定問題中的應用》,首次闡明瞭現代電腦原理,從理論上證明了現代通用電腦存在的可能性。
圖靈把人在計算時所做的工作分解成簡單的動作,與人的計算類似,機器需要:(1)記憶體,用於貯存計算結果;(2)一種語言,表示運算和數字;(3)掃描;(4)計算意向,即在計算過程中下一步打算做什麼;(5)執行下一步計算。具體到一步計算,則分成:(1)改變數字可符號;(2)掃描區改變,如往左進位和往右添位等;(3)改變計算意向等。整個計算過程採用了二進位制,這就是後來人們所稱的“圖靈機”。
克勞福德.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
Claude Elwood Shannon 1916-2001
在介紹香農之前,我想我們不能忘記另外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布爾。這位首先用數學形式來表現邏輯關係並加以運算的科學家,為現代電子工業創立了一門最基礎的學科《布爾代數》。
1938年,當時還在麻省理工大學的香農完成了自己的碩士畢業論文《繼電器和開關電路的符號分析》,在這篇論文中,香農首次用布爾代數對開關電路進行了相關的分析,並證明了可以通過繼電器電路來實現布爾代數的邏輯運算,同時明確地給出了實現加,減,乘,除等運算的電子電路的設計方法。
正是這篇論文,開創了開關電路理論。正是這篇論文,使得我們現在的大學中出現了一門嶄新的課程《數字電路》。由此,電子管電路、電腦控制、全自動生產線等應用開始逐漸走入工業領域。
1948年,香農在《貝爾系統技術雜誌》上連載發表了他影像深遠的論文《通訊的數學原理》,並於次年在同一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另一著名論文《噪聲下的通信》。在這兩篇論文中,香農闡明瞭通信的基本問題,給出了通信系統的模型,提出了資訊量的數學運算式,並解決了信道容量、信源統計特性、信源編碼、信道編碼等一系列基本技術問題。
兩篇論文成為了資訊論的奠基性著作,此時尚不足三十歲的香農也成為了資訊論的奠基人。
約翰.阿塔那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
John Vincent Atanasoff 1903-1995
自從1895年弗萊明製造了第一隻電子管之後,人類就開始飛速的邁入電子計算的領域。先是1912年弗雷斯特在帕洛阿托發現了電子管的放大作用,邁出了人類現代電子工業的第一步,然後則是CTR製表機公司在1924年正式更名IBM,全面進入電子電腦領域。就在圖靈發表自己的論文的1936年,一位來自德國的工程師楚澤利用布爾代數的原理,製造了一台採用二進位運算方式的可編程電腦。隨後,貝爾實驗室也研製出了Model-K電磁式電腦。
但是,這個時候的電子電腦先驅們,仍然在一種無序的狀態中摸索著。
ABC電腦
1939年,時任美國衣阿華州立大學數學和物理學教授的阿塔納索夫製造了後來舉世聞名的ABC電腦的第一台樣機,並提出了電腦的三條原則:
1.以二進位的邏輯基礎來實現數字運算,以保證精度;
2.利用電子技術來實現控制,邏輯運算和算術運算,以保證計算速度;
3.採用把計算功能和二進位數更新存貯的功能相分離的結構。
這就是著名的電腦三原則,正是這三條原則的確立,使得後世的電腦設計擁有了最基礎的標準,從而結束了之前百花齊放,而又毫無規律可循的局面。
諾伯特.維納(Norbert Wiener)
Norbert Wiener 1894-1964
在一般的電腦歷史上,維納出現的次數似乎並不是很多。這位控制論的創始人,曾經是一名涉獵頗為廣泛的科學巨人。他所涉及的科學門類很多,包括哲學、物理學、數學、工程學、生物學、甚至化學和醫學。
在康橋大學和德國格丁根大學求學期間,維納先後受教于羅素、哈代、希爾伯特等科學巨匠。正是在這些科學巨匠的熏陶之下,維納開始了向數學領域的挺進。1935年,已經當選美國數學學會副會長的維納,來到了清華大學。在北京的一年時間,用維納自己的話來說,這是他從一名學者向著一位大師蛻變的分水嶺。
次年,維納受命回國,為美國軍方開發防空火力控制系統中的預測裝置。維納在設計中首次利用機器來探索模擬人腦運算的過程,在前人阿塔那索夫電腦三原則的基礎上,維納在1940年發佈了電腦五原則:不是模擬式,而是數字式;由電子元件構成,儘量減少機械部件;採用二進位,而不是十進位;內部存放計算表;在電腦內部存貯數據。
走進電晶體時代
也許現在看來,電子管時代的電腦離我們現在的電腦概念還有著很大的差距,而且這個時代對於電腦的發展,更多的還是處於理論和驗證階段。但是誰都沒有想到,電子管電腦剛剛開始自己的征程,就已經走到了道路的盡頭。
肖克利(William Shockely)
約翰.巴丁(John Bardeen)
沃爾特.布蘭坦(Walter H. Brattain)
肖克利 巴丁 布蘭坦
1946年,電子管電腦迎來了自己最為輝煌的時代,重達30噸的龐然大物ENIAC 埃尼阿克來到了世界上。17468隻電子管,7200個二極體,70000多電阻器,10000多 只電容器和6000隻繼電器,電路的焊接點多達50萬個。這樣的規模換來的,是每秒5000次的加法運算。
1947年,臨近耶誕節。在貝爾實驗室內,幾條金箔片,一片半導體材料和一個彎紙架被堆放在了一起,於是當今世界中最重要的電子元器件“電晶體”就這樣誕生了。
第一隻電晶體的實驗裝置
隨著高純度硅的提煉技術逐漸成熟,肖克利按捺不住自己的創業衝動,最終選擇了出走貝爾實驗室嗎,隻身趕赴矽谷創立了肖克利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並吸引了一大批青年才俊的加盟。
但是極富戲劇性的是,肖克利雖然憑藉著電晶體的發明,和巴丁、布蘭坦獲得了195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但是卻沒能阻擋住屬下們的創業激情。隨後,肖克利麾下的天才們上演了矽谷歷史上有名的“八天才叛逆”,並創立了仙童公司,以及再後來的Intel。
至於肖克利本人,他的肖克利實驗室在1960年被收購,並在1968年徹底關門。肖克利重返校園,在斯坦福大學擔任了名譽教授。可惜肖老晚節不保,在70年代,肖克利發表文章公開宣稱黑人智商低於白人,同時也為諾貝爾精液庫捐獻精子。於是在媒體的一番猛烈批評,以及黑人學生的抗議聲中,肖克利逐漸遠離了公眾的視線。
王安
王安 1920-1990
曾經有兩位華人被美國政府授予“自由獎章”,一位是建築大師貝律銘,另外一位就是王安。這位曾經的美國十大富豪之一,早已經隨著王安電腦的名字,走進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1972年推出的王安1200文字處理機
有關王安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已經熟知了,這位來自江蘇昆山的麻省理工應用物理學博士,通過自己的不懈奮鬥,躋身為全美企業500強,王安也以20億美元財富位列全美十大富豪之一。當時在與IBM的爭奪中,王安電腦的1200文字處理機成為了全美辦公室中最為常見的辦公設備,WPS這個名詞,就是從這臺電腦開始成為文字處理系統的代名詞。
王安與其子王烈
但是王安電腦的發展並沒有表現出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反而在70年代電腦技術開始向著現代電腦轉變中沒有把握住機遇,幾乎完全無視電腦向著標準化、開放化、圖形界面以及通用化的發展,仍然固守自己的產品形式。
雖然在1986年,王安電腦達到了自身的頂峰,年收入超過30億美元,但是這仍然難以阻止王安電腦的分崩離析。同年,王安任命自己的大兒子王烈出任公司董事長。可惜這哥們甫一上臺,就遭到了公司董事會的強烈反對,繼而引發公司多位高層遠走他鄉。
事實證明,群眾的眼光還是雪亮的,董事會也一樣。一年之後,王烈讓王安電腦從一間年收入30億美元的巨頭公司,華麗轉型為虧損4億多美元的大苦逼。1989年,病危中的王安終於擼下了王烈的公司董事長頭銜,轉而任命愛德華.米勒為公司領導人。
雖然愛德華.米勒最終帶領王安公司一度走出了困境,但是當微軟、Intel、蘋果等新興企業紛紛舉起了網際網路的大旗,領導個人電腦全面轉身的時候,古老的王安電腦終於難以為繼,1992年,王安電腦申請破產保護,終於踏上了泯滅的路途。
約翰.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
John Von Neumann 1903-1957
記得在中學的電腦課本上,有三位科學家的名字會經常在考試中出現,馮.諾依曼就是其中的一位,另外兩位則是埃尼阿克的締造者莫奇利和埃克特。馮.諾依曼這位美籍匈牙利人在1930年代,就提出了著名的諾依曼體系,以一種更加詳細的定義,描述了現代電腦的雛形。
馮.諾依曼的電腦體系我們在課本中早已經學習過了,有當年不好好學習現在又好奇的同學可以百度一下。但是,在提出了現代電腦的馮.諾依曼體系之後,諾依曼本人也深受當時電子管技術的困擾,雖然埃尼阿克也是遵循馮.諾依曼體系建造的,但是它的運算能力顯然還達不到諾依曼的要求。
馮.諾依曼在自己建造的EDVAC電腦前
1952年,馮.諾依曼完成了EDVAC電腦的建造,這臺使用了2300個電子管的電腦,卻擁有著比使用17468隻電子管的埃尼阿克更快的運算速度。EDVAC的運算速度達到了埃尼阿克的十倍,這也是馮.諾依曼第一次將自己的設想完全付諸實現。
隨後的1953年,IBM以EDVAC為藍本,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台商品電子電腦IBM701,電腦終於從實驗室正式走向了實際應用。
戈登.摩爾(Gordon.Moore)&羅伯特.諾伊斯(Robert.Noyce)
在上圖中的兩位老者面前,剛剛去世的喬布斯永遠只是一位學生,這位學生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仙童半導體公司就象個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這種創業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喬布斯口中的仙童公司,正是代表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矽谷,而要想了解諾伊斯和摩爾,則我們還需要從那件怎麼也繞不開的著名事件說起。
曾經在肖克利麾下的八位天才科學家
在前面我們介紹肖克利和電晶體的時候,就曾經提到了一個著名的事件“八天才叛逆”。當時聚集在肖克利實驗室的八位年輕人,在經過了長時間的努力而沒有獲得任何成果,而又難以忍受肖克利的固執與盲目的時候,決定集體出逃。他們找到了當時仙童公司的創始人費爾柴爾德,並獲得了費爾柴爾德提供的一筆資金。
八位天才科學家
在矽谷的瞭望山下,仙童半導體公司成立,八位年輕人靈感迸現,提出了印刷積體電路的概念,為電腦晶片的大規模製造找到了一條充滿無限希望的道路。但是,就在仙童半導體公司成立的僅僅14個月後的1959年,時任德州儀器產品副總經理的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提交積體電路專利,這讓剛剛起步的仙童半導體大為吃驚。
基爾比和他的積體電路
但是在仔細看過了基爾比的專利發明之後,仙童半導體發現德州儀器所面臨的難題正是自己最擅長的硅處理以及元器件連接等等,於是仙童半導體在諾伊斯的帶領下開始了奮起直追。
1965年,時任仙童半導體研究與開發部主任的戈登.摩爾在美國《電子》雜誌發表了一篇文章《讓積體電路填滿更多元件》的文章,文章中摩爾預言說道,積體電路上能被整合的電晶體數目,將會以每18個月翻一番的速度穩定增長,並在今後數十年內保持著這種勢頭。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IT界第一定律:摩爾定律。
1968年,摩爾與時任仙童半導體總經理的諾伊斯再次出走,創立了Intel,從此開始了一段全新的傳奇歷程。隨後,仙童半導體的諸多員工紛紛離去,波斯克創立美國國家半導體,而桑德斯則創立了AMD,而八叛逆之一的赫爾尼,更是創立了多達12家公司。
現代電腦的搖籃
寫到這裡,我們回望一下電腦發展走過的路程。從最初的機械計算時代的萌芽,到電子管時代的探索,再到電晶體以及積體電路的出現。電腦的發展已經解決了理論和硬體方面的問題,剩下的,就是如何讓這些理論和電子元器件,完美的結合在一起。
西蒙.克雷(Seymor Cray)
Seymor Cray 1925-1996
如果你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已經開始接觸了電腦的話,克雷機這個名詞對於你來說,一定不會陌生。克雷,這個被稱為巨型機之父的人,第一次在真正意義上為我們實現了超級電腦的夢想。
CDC 6600超級電腦
1960年,僅僅31歲的西蒙.克雷被CDC公司任命為總設計師,負責率領隊伍為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研發超級電腦。經過了三年的潛心開發,1963年,CDC正式公佈了CDC6600,一台安裝了35萬隻電晶體的超級電腦。而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這台電腦都是當時世界上運算速度最快的電腦。
Cray-1超級電腦
1972年,克雷從CDC公司辭職,創立“克雷研究公司”。也許聽到這個公司的名字你就會覺得非常奇怪,但是克雷確實就是這樣一個人,它深居簡出,謝絕一切商業活動,潛心鑽研巨型電腦。
1975年,克雷1號問世,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快的電腦,沒有之一。這臺重量為5噸,安裝了35萬塊積體電路的超級電腦,第一次實現了每秒一億次的運算速度,這在當時已經是絕無僅有的速度了。
隨後克雷公司開始了自己的高速增長,截止到1986年,克雷機在超級電腦市場中已經佔據了70{9712d1b0ae091f3a4a596b93bd6b9ff479ef0818eaa8cb96fef39cc945859a28}以上的市場份額,這讓當時的巨頭IBM一直耿耿於懷。1989年,克雷退出克雷公司,另行創立“克雷電腦公司”,預計研發克雷4號超級電腦。但是,克雷電腦公司失誤不斷,直至1996年克雷在一次車禍中去世,克雷4號也沒能出現在世界的面前。
道格拉斯.恩格巴特(Douglas Englebart)
Douglas Englebart
196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恩格巴特(Douglas Englebart)博士發明瞭世界上第一隻滑鼠。它的工作原理即通過底部小球的滾動帶動樞軸轉動,並帶動變阻器改變阻值來產生位移信號,信號經電腦處理,螢幕上的游標就可以移動。
恩格巴特博士設計滑鼠的初衷就是想通過這種簡便的操作方式來代替繁瑣的鍵盤操作,但是在滑鼠誕生最初的十多年中人們並沒有認識到這種操作方式的簡便性,直到1984年蘋果Macintosh的誕生才改變了人們的陳舊觀念。
特德.霍夫(Ted Hof)
Ted Hoff
1969年,日本Busicom公司找到了Intel,希望Intel能夠為他們的計算器設計一些晶片。當時已經擔任Intel研發工作的特德.霍夫看到了日本人的設計之後,不禁為之皺眉,心想,這小日本搞什麼飛機,一個計算器還能搞出六套方案、十三枚晶片出來。
當時特德.霍夫的工作用電腦是一台PDP-8小型電腦,他一直以來的一個願望是能夠設計一個晶片來完成整個電腦的工作。於是他大膽提出了這樣的一個構想:把CPU的所有功能整合在一個晶片上,把兩個存儲晶片附加上去,一個存儲數據,另一個裝有驅動CPU的程式。這樣不但使計算器變得簡單,而且成本也大為降低。
4004處理器
可惜日本人不領情,還故作驚訝說到:天吶,我的電腦掉到地板縫裏去了。當時Intel的老大諾伊斯根本就不鳥日本人那一套,堅持採用特德.霍夫的方案,因為在60年代初期諾伊斯就感覺到微處理器即將成為未來電腦的核心。
最終,日本Busicom公司採用了Intel的設計,同時還同意Intel在零售市場上出售4004處理器。1971年,Intel開始在雜誌上為4004做廣告,廣告詞很響亮:把電腦放進一塊半導體晶片裏!可惜當時的市場並不買賬,就像大家都喜歡空間大裝修豪華的汽車一樣,Intel突然搞出個獨輪車出來,並宣稱這就是汽車的未來,人們自然不敢嘗試。
1973年,特德.霍夫繼續開發出8080微處理器,隨著當時個人電腦的啟蒙,微處理器終於被眾多的電腦製造廠商認識到了它真正的價值,Intel也憑藉著4004和8080,完成了從存儲廠商到微處理器廠商的轉型。
1982年,特德.霍夫離開Intel,加盟雅達利電腦出任副總裁。但是隨著雅達利的失敗,特德.霍夫最終離開了IT領域,回到了加州森尼韋爾的家中,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羅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阿倫.凱(Alan Kay)
Robert Metcalfe
Alan Kay
發現一個規律,每次寫有關電腦歷史的時候,有兩個名詞幾乎是繞不過去的。一個是把天才八叛逆,另外一個就是帕洛阿托研究中心。如果說天才八叛逆為我們今天的電腦世界打下了硬體的基礎,那麼帕洛阿托研究中心則為我們今天的電腦世界指引了電腦應用的方向。
誕生在帕洛阿托研究中心的Alto電腦
帕洛阿托研究中心設計的圖形界面草圖
帕洛阿托研究中心的筆記型電腦雛形
帕洛阿托研究中心的PDA電腦雛形
在1970年,當施樂邀請鮑勃.泰勒組建帕洛阿托的時候,他們也絕對想不到在這個自由的搖籃裏,會誕生那麼多一直影響到21世界的思想和科技。而施樂為這些科學家所制定的目標只有一個:隨意開發!
在這裡,喬布斯見到了圖形界面為何物,並隨後開發出了Macintosh。在這裡,比爾蓋茨利用喬布斯的成果開發出了Windows。在這裡,梅特卡夫組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局域網。還是在這裡,出現了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的雛形。
靈感迸發的創作持續了十年之久,這些靈感足夠支撐起今日電腦領域的天空。但是,靈感的枯竭,也是在轉瞬之間。
進入80年代,帕洛阿托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紛紛離去,阿倫.凱加入了當時的個人電腦巨頭“雅達利”公司,梅特卡夫離開了PARC,並創立了3Com公司,喬恩.沃諾克和查理斯.格什克創立了Adobe,而同梅特卡夫一起創造了“乙太網”的萊.諾達則創立了Novell。
似乎,帕洛阿托是在重復著當年仙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