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公司文化建设浅见
目录
摘要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IT公司的兴起,不仅是软件、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社会结构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信息产业正在不断侵蚀、颠覆传统行业,而IT公司也正在从团队、创新、文化等各方面对传统的管理理念进行重新定义。本文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对IT公司管理模式提出一些浅见。
1. IT公司的特点
在运营模式上,IT公司和传统企业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这主要是由IT行业与IT公司自身的特点造成的。与传统企业相比,IT公司在生产模式、创新要求、组织架构方面,有着其自身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也是塑造IT公司文化的基础。
1.1 生产模式
在传统的生产环境中,人是生产者,通过使用生产工具来进行生产。在工业革命前,人与生产工具的关系密不可分,而由于生产工具的限制,导致生产力进步缓慢;在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工具的快速进步,劳动者在工业环境中,更多的是承担组织、使用、管理生产工具的角色;随着信息产业的兴起,在IT公司中,人作为劳动者的作用与之前大不相同,计算机等生产工具在生产活动中越来越多地承担辅助作用,而劳动者本身则越来越多的成为生产活动的主要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者也成为了生产工具的一部分。这与工业化的生产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正是由生产模式的不同,IT公司在组织架构与管理方面与传统企业也有着显著区别。一方面,用来保证系统可靠运转的规范、接口、规程的标准,必须严格地执行在管理环节中,这些标准在工业化时代是用于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基础,而在信息时代,当生产核心从机器转移回人的情况下,也是保证信息化产品可以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的基础。
1.2 创新要求
当前社会处于工业革命后的一场新的信息革命之中,IT公司是这场革命的主力,而信息(IT)本身才是这场革命的核心。控制论创始人维纳提出,世界的本质由物质、能量与信息三要素组成,而信息是这三要素中最活跃、起决定性意义的。与工业革命不同,在这场信息革命中,先进入者并没有绝对的优势,对信息本质的理解与运用,才是成功的关键,如日中天的google,facebook,twitter等公司无一例外。创新理念可能让公司一朝兴起,过期的理念也可能让公司一夕覆灭,对IT公司而言,创新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创新力可能来自于某个天才的念头,但更多来自于有组织地、持续性地开创性工作。因此,在IT公司中,对创新性的培养与支持,始终都应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1.3 组织架构
IT公司对沟通的实时性、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远高于传统企业,因此,采用传统的组织架构,是远不能满足信息交流与沟通需要的。这也是很多传统企业信息化转型失败的重要原因。IT公司的沟通不可能是传统的、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而是应该趋向于平面化的、敏捷的。得益于信息技术本身的进步,IT公司自身在先进的项目管理、沟通、组织方面发展远快于传统企业。通过项目管理、版本管理、问题跟踪等系统,IT公司在项目层面不断优化组织架构、提高沟通效率,这与传统型企业大不相同。
2 IT公司文化建设
IT公司的文化建设,需要充分考虑IT公司的特点。而IT公司各项特点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以人为本,同样,基于IT公司特点的文化建设,也应以人为本。正如google公司创新项目负责人Pferdt所说,“上级的命令逼不出创新力,但企业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并建设合适的基础设施,以提高员工的创新力和创造力。”(《Google:未来之境》)。
2.1 灵活性
程序设计是IT公司的主要生产活动之一,而程序设计工作本身是创造性的,从这个角度来看,作为IT公司的主要生产力,程序员的日常生产活动是充满创造性的,更接近于艺术家而非产线工人。因此,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创造力,宽松、灵活的环境必不可少。这一点,IT公司在很早的阶段就注意并重视,即使在最小的IT公司,程序员最低限度也应该能保证24小时内随时上下班的自由,一个灵感枯竭的坐班的程序员是没有产能的。极端的例子是Google之类大型的IT公司,给员工提供的自由着装、带宠物、健身等充分的自由性。大部分IT公司在灵活性设置上,都在这两种极限之间。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在环境上整体偏向于宽松。Joel Spolsky在《软件随想录》中,提到至少应该给予程序员独立的工作空间,至少有两块大尺寸的显示器,都是灵活性的具体标准,他认为,当程序设计工作被中断后,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重新进入状态,而处在互相干扰的大厅或者隔断环境中时,程序员会不时被打断,因此不断需要从中断中恢复。从而导致整体生产效率的降低。同样,程序设计工作是个随时需要追踪他人工作,利用别人制造的轮子进行生产的活动,因此,需要随时翻阅查找资料,多出来的一块显示器用于这样的目的,可以减少程序员在不同工作状态间切换的时间成本。
灵活性的基础是更完善的管理制度,IT公司重新定义了团队的概念。一个组织的成员可能不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工作,而又需要从事同样的工作,且充满频繁的沟通。因此,必须借助版本管理、问题跟踪等系统完善管理,提高沟通效率。保证每个人可以在最宽松的条件下随时进入工作状态,这是灵活性的目的与意义。
2.2 开放性
互联网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环境,在Linux系统影响,Google等大批公司引领的条件下,开放性成为越来越多的IT公司的方向。即使是以保守著称的微软,也不断下决心把Visual Code等项目开源。很多企业担心,开源会降低其竞争力,却忽略了其可能带来的更大的益处。开源,或者让公司参与一些开源项目,对一个组织来说,可以从社区获取更多的技术力量,甚至从中发掘出自己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公司产品、技术在有监督的情况下保持最新状态,在安全性、可靠性方面得到提升与保障。
开放性的另一个方向是在公司内部保证开放的技术交流环境。通过技术壁垒来保证个人或者单个团队的影响力,在传统的工业企业里是可行的,但是在IT公司中,这样的做法只会带来隔阂与退步。因此,IT公司有必要在保护核心知识产权的同时,通过开放、局部开放或者内部共享源代码的方式,提高公司的开放性,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2.3 领导力
在项目管理中,存在光环效应的误区,即将技术优秀的人才提升到并不擅长的管理岗位。在IT公司中同样存在这样的误区。优秀的程序设计人员并不一定是优秀的管理者,对IT项目的管理需要专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然而,专家型的程序设计人员在团队中起着重要的领导与核心作用。明星程序员对团队的影响力与激励作用,往往超过名义的项目经理。这和球队的情况很类似,球员知道场上哪个队友技术最好,最值得信赖,这样的队友潜在地成为球队领袖,而教练所起的更多是引领、组织的作用。让技术最好的球星去做教练既不合理也不应该。同样,技术最好的程序设计人员,应该在项目中起核心作用,而不应该把更多精力浪费在管理、沟通与协调方面,相应地、这些工作应该由项目经理来负责。
另一方面,项目经理不应该只是专业的管理人员,必须在项目实施中有一定的实际经验,即使不是优秀的程序员,至少要对程序设计整个工作有充分理解,才能保证团队项目执行的顺畅。
2.4 团队建设
程序员并不是科学怪人,与其他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士比如画家、音乐家等相比,程序员就要普通的多。然而,和大部分非程序设计的普通人相比,程序员团队还是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团队建设方面,还是要充分考虑这一团队的具体情况。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是说在某IT公司年会上,在抽奖环节,一部分程序员对抽奖程序的可靠性提出质疑。最后,负责写抽奖程序的部分把源代码公开在大屏幕上,整个团队开始在年会上审代码,并且审的津津有味,远超过日常工作时代码审核的趣味。这个案例对团队建设可能有一些启示:和大部分工作不同,能坚持从事程序设计的程序员,大部分都是对程序设计工作有兴趣的,只是由于单调的工作内容、局限的工作环境,使得这些兴趣不能表现出来,如果在团队建设中换一个方式,可能既能起到团队建设、也能起到技术交流作用,还可以引起大部分参与者的积极性。在下一章中,基于这样的考虑,提出几种可能有助于IT公司文化建设的模式与方法。
3 文化建设的尝试与建议
IT公司的文化建设与其他组织一样,应该是包含各个方面的。本章仅根据IT公司主要成员的特点,提出几种可能有助于IT公司文化建设的模式与方法,以供探讨。
3.1 技术社区
社区文化最早流行于大学与IT产业,在文化、技术交流方面一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即使在现在,国内也有着诸如“知乎”一类活跃的、类似于社区的交流平台。虚拟的社区文化,通过互助交流的模式,提高参与者的存在感,满足参与者的社交需求,也提高参与者的认同感。在公司内部、或以公司为组织维护公开的技术社区,除了对公司文化建设有促进作用外,对于提高公司影响力,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技术社区的建设需要足够的投入与维护,只有保证一定活跃性的社区才是有意义的。
3.2 开源项目
创建、参与开源项目,是IT公司文化建设的一个可能的尝试方向。将公司试验性质的一些项目投入开源,或者以公司为组织参与一些相关领域的开源项目,有助于提高参与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心与存在感。也使得公司可以以较低成本维护具备创新性或发展潜力的项目。在战略意义上对于IT公司来说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参与开源项目,同样有助于提高公司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也可能吸引潜在的优秀人才。
3.3 创新试验室
近年来的许多重要成果都出自大型公司或者高校的试验室。试验室的建设与维护需要大量投入,因此并不适宜于初创型的IT公司,但对于有影响力的IT公司,建设并维护创新试验室,对于公司文化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战略作用。创新试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同样也是为IT公司培养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4 结论
本文在分析IT公司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就IT公司文化建设提出一些原则与可能的实施方法。文化建设对任何组织来说都是不断持续改进的过程,其内容也包含了各个方面。本文囿于时间与见识限制,仅对其中很小一部分进行探讨。挂一漏万,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