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走进一家希腊餐厅,而你不会当地的语言,那么,你要么得闭着眼睛胡乱点一通,要么就要参考临桌的饭菜,再示意侍者同样上一份。这是《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中的一个比方,意在形容如果你对人生没有一个通彻的认识,那么生活就难免陷于盲目或者模仿。如果人生是这样一家餐厅,那么哲学,便是这家餐厅的语言。
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哲学家,这个世界也不需要这么多哲学家。但是,有些问题,既然生而为人,到了一定阶段,就一定要考虑考虑的。在《苏菲的世界》中,这个十四岁的少女有一天放学回家,突然在信箱里看到一封匿名的来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沿着这些问题,在一个神秘导师的指导下,一个全新的世界开始在苏菲面前慢慢展开了。这样的问题未必会有结果,至少,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或许有人觉得,即使一生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人生仍然可以过的很轻松快乐随性,为什么一定要思考呢?猪狗生活的也很轻松随性,它们也没有考虑过有关“猪生”,“狗生”的意义,那是因为它们没有上天赋予的智力。而人是有这样的智力的,如果连何为人生都不追问一下的话,这一生又与畜牲何异?
我相信大部分人对哲学都有这样那样的误解。哲学是很枯燥乏味的东西,大部头著作比比皆是,会让人缺乏兴趣;哲学讨论的都是虚无缥缈的问题,没有现实意义。或者更偏激一点的言论,研究哲学的都是些疯子。或者有中国特色的,哲学,就是马哲吧,一个小老太太喋喋不休的无聊课程……
这些误解有一部分原因是没有把哲学的意义和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分开。有人讲过一个故事,在一个很穷的山村,有一个老太太,过着非常凄惨的生活,但是,她却很坦然,一点也没有怨天尤人的意思。有人问她,遭遇了这么多不幸,为什么还毫无怨言呢,她说,这就是天意。讲故事的人说,在他眼里,这个老太太虽然目不识丁,但她就是一个很伟大的哲学家。为什么呢?因为她对世界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而且坚信不移。所以,不一定写成著作的才叫哲学,凡是有关对人生,对世界的理解的,都可以包容在哲学以内。
既然我们人人都会有对世界的理解,还读什么哲学呢?那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的想法都是朴素的,残缺的,我们掌握的人生的语言,只是片言只语。因此,需要老师来指导和完善。而苏格拉底,孔子这些老师,几千年来一直默默的敞开大门,随时欢迎每一个热心学习的学生。
即使哲学不枯燥,那么,它有用吗?
《哲学与人生》里面诠释哲学的时候,用philosophy的词根来解释,philo-是热爱,而sophy则是智慧。因此,哲学的原意,应该是爱智,也就是热爱智慧。而哲学家们对人生,对世界诠释,则是这种热爱智慧的一种体现。
探讨人生,探讨世界,或许乍一看没有什么现实意义。但是有人说,现代科学的进步是哲学发展的一个副产品,这个说法我以为毫不夸张。如果这样的说法成立,那么看看科学对当代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就可以想象哲学的意义了。从小处看也是一样,还引用开始时的例子,即使不懂人生的语言,我们也不会饿死在这个餐馆里,但如果对菜单了如指掌,我们岂非可以多很多选择,至少,可以明白自己吃的是怎样一盘菜吧。
《哲学与人生》是根据台湾大学傅佩荣老师的讲义编纂的,因此有很多口头的成分和有趣的地方。这本书从什么是哲学开始,一步一步把我们引进哲学的大门,老师并没有带着我们毫无目的的在哲学的海洋中游弋,而是从这片海洋中撷取了几片诸如苏格拉底,存在主义的耀眼的浪花,向我们展示了哲学世界的瑰丽与美好。我觉得这样启发读者兴趣,要比简单的灌输有效的多,难怪傅佩荣老师的课程每年座无虚席呢。
特别值得一提的地方有两点,一是这本书把中国的哲学作为很重要一部分来探讨,讲中国的传统智慧;二是既然书名是《哲学与人生》,内容在讲哲学的时候也不时联系一下实际,讲述身边的哲学道理。最重要的,作者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引导学生的思想趋向乐观健康的方向发展,我觉得很有益处。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偶然想到《苏菲的世界》,几年前读过的,同样是一门哲学的入门书,但和这本《哲学与人生》是不一样的。《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门通俗简易的西方哲学史,对各种主义理论都有简要的讲解,而《哲学与人生》的意义则旨在引导大家热爱哲学,热爱生活,并没有系统的讲述哲学知识。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爱上哲学,那么就读读这本《哲学与人生》吧;如果你已经爱上了哲学,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去爱她,那么可以读读《苏菲的世界》。当然,如果你已经登堂入室,那么我们探讨探讨读什么好吧。
附加一句,《苏菲的世界》也可以纯粹当作一本有趣的小说来读,不耐烦的话,就把小字标注出来的讲哲学理论的部分跳过去,也不失为一本好书。我第一次读的时候就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