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
小时候读书,讲一对老人生活的很幸福,相扶到老,相濡以沫。故事已经彻底忘记了,但这个第一次看到的成语却留了下来。依稀还记得抱着妈妈的大词典查询的情形,词典上如是说:泉水干涸,鱼互相以唾沫湿润对方。比喻在困境中竭尽微力互相帮助。那时虽然对感情是什么都还模模糊糊,但隐约间却觉得这样的感情很了不起,很羡慕。
多年之后,读到《庄子·大宗师》的原文时,不觉震惊,旋即哑然,原来庄子当年是这样曰的啊:“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相濡以沫固然令人感动,然而如果彼此都身处困境,就算相互扶持,如果没有水的话,又能坚持到几时?当然,“泉涸”时,相濡以沫的确是令人钦佩的精神,相互扶持,渡过难关,也唯有如此,才可能迎来不一样的生活吧。
然而,原来一直以来,我都是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在相濡以沫之上,还有相忘于江湖这一层。如果相濡以沫已经成为负担,那么,相忘于江湖不是更好吗?即使不知道对方在哪里,在做什么,但至少心里曾经的那个人,过的幸福快乐,难道不是相爱的初衷么?
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生活,不只一种选择。
(二)勇者乎?懦夫乎?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好像是一句经久不衰的宣传语。可惜这样的宣传并不是老子的本意。《道德经》云:“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则活。”勇敢,其实是死路一条,勇于不敢,才更应该推崇。
所谓“勇于不敢”,依我看来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以韩信甘愿受胯下之辱来诠释最合适。当时看来,这种举动无疑是懦夫的行为,然而正因为“勇于不敢,”历史的舞台上才能留下他重重的那一笔。所谓勇于不敢,简单的来说,就是被狗咬了,未必一定要咬还一口才叫做勇。“大勇若怯”,该出手时放出手,这样的怯懦,才是大勇。老子另一段话,似乎可以与这层意思相得益彰: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从“勇于不敢”得意思引申开,我想到另一层意思,勇于说不,要难于说是。这一层意思,此刻很难形容,但我想凡是有些阅历的朋友,都或多或少有些体验:或者碍于情面,或者屈于权威,或者害怕麻烦……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为无聊的人和事消耗自己宝贵的生命。而归根结底,这其中的原因,恐怕就是我们还缺乏勇气吧。生命有限,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既然不能面面俱到,那就真值得好好考虑一下了。
(三)钱应该给谁花?
“金玉满堂”这句话,常常出现在贺词对联诸如此类的东西中,巧的是,这句话又是老子先说的,不幸的是,老子的原话还有半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也就是说,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守得住。第一次读到这后半句的时候,啼笑皆非。不知道那些收到这样贺词的人,如果听过后半句,是该高兴,还是该恼怒?
林则徐除了虎门销烟的壮举,还有几句话令我很钦佩,第一句与他的慷慨大义有关,“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福祸避趋之”,不过这句与本文没什么关系。这里要引用的是他另一句,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窃以为这几句话可以用作老子那句的诠释。
我似乎说过很多次:科学可以进步,人性不可以。看到今天身边许多父母依然辛辛苦苦为子女积累财富,不禁觉得还不如文忠公通达。如果不幸生了个败家子,就算攒一座金山银山,恐怕也不够他们挥霍;而如果子女有出息。即使不能像李嘉诚李彦宏那样,恐怕父母的那点积攒也不会放在眼里咯。
另外一条“富贵不过三代”的经验规律则更能说明“莫之能守”的道理。所以,钱应该怎样花,应该花在谁身上?对于子女,应该授之以鱼,还是受之以渔?从老子这句完整的话中,我们应该能够得到一些启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