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已经有比较丰富的世界史知识,但是缺乏系统性,那么,这本《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无疑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你的知识串起来,但如果你的历史课一塌糊涂得话,就不要指望能从中获得什么有益的信息了,读完之后,保证还是一头雾水。不过,假如是为了备考或者别的方面急用,那么这本不足200页的小册子,完全可以在一两天之内突击完,虽然它有些地方如摘要般简单而且索然无味,但仍不失为一个可供参考的选择。
与动辄百万言的大部头历史著作相比,这本书在叙述上做了“不无风险的简化”,这是必然的,有限的篇幅使作者无法详述历史的细节,更无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本书的篇幅是如此之短,作者如果只是简单的把世界史上发生的事件罗列下来,长度也一定会超过这本书。幸好作者并没有简单的走马观花般罗列事实,他所做的简化取舍,在编写这样一本小册子时很有必要,也不乏精彩。
对于历史,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本书作者着重从政治结构方面入手,去除掉历史的“枝蔓”,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干浓缩成49个短小的章节,呈现在读者面前。每一个章节都以醒目的、有代表性的标题涵盖了一个典型的历史时期,从“一个聪慧的民族”苏美尔人,到“第一个世界帝国”罗马;从“欧洲的信仰战争”中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恩恩怨怨,到“朕即国家”的路易十四;从“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答案”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到普鲁士宰相奥托·冯·俾斯麦要“用德意志的品质让世界健康”;从“摆脱殖民桎梏的两条道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到“东方集团的解体”,强大的前苏联的倒下。作者基本涵盖了人类历史上最典型的时期和事件。然而,这并不是说,他没有提到的部分全都微不足道。
作者要做的只是清晰表达自己见解,他需要从浩瀚的历史卷帙中寻找足够的论据,本书中所讲的历史事实,基本上包括了人类实践过的各种可能的体制,对作者来说足矣。然而读者读书,也是在从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检索搜集自己所关心部分,如果你精力有限,但却并不甘于泛泛了解,那么《全球通史》或许更适合些。
另外不得不提到的一点,作者曼弗雷德·马伊在前言中也提到过:“这是一本——也不可能是其他的样子——从德国角度出发,主要是为德国读者编写的历史读物。毋庸置疑,其他国家的作者,即使是我们的近邻法国或波兰,也都会从另外的角度,考虑另外读者对象或选择另外的重点。更不要说是中国、巴西或肯尼亚的作者了!”出于这一点,虽然作者自信在对待其他国家和民族时“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到公正,但完全的公正并不存在,作者有自己的立场也并不奇怪。只不过,作为读者,不轻易受作者左右,而要凭自己的智慧做出判断,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篇幅有限,但在本书结尾,作者还是不无风雅地引用了一段歌德的诗:“节日里我听到一件趣事/人们又谈论战争的消息,/据说在那遥远的土耳其/各个民族之间干戈又起。/我们临窗喝干杯中美酒/眺望眼前河面彩帆济济;/然后又满意地回到家里,/享受安宁和和平的气息。”然后,在感慨消息闭塞的历史同时,和其他历史学家一样,作者提到了全球化带来的新的挑战与机遇。大洋把各个民族阻隔开来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了,在逐渐一体化的“地球村”里,我们应该怎么办?作者希望:使所有人都能够和平共存和共处在一个有生活价值的环境里。
历史学家并不能预知未来,然而,未来的影子,不正在历史的长河中游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