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篇《品品文人》的宣传书评,应景之作,大家不要拍砖啊,姑且看之,帮忙宣传哦,就当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吧。
以下为正文:
一叶游弋文海的扁舟
—-评《品品文人》
“琴棋诗画书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提起文人,首先想到的自然是琴棋书画、风花雪月这样雅致的词语。然而,查为仁这首诗中又说到“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烟酱醋茶”,文人也是人,终究也不能免俗,还是要和柴米油盐打交道。不过,一样米养百样人,同样靠五谷杂粮养育的文人,却能写出那么多或清新、或优美、或深刻、或隽永的文字。是什么样的生活造就了他们?他们又是怎样改变着生活呢?每每读到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字时,都会忍不住对作者的生活产生无限遐想,然而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又哪有时间从浩如烟海的故纸堆中搜寻文人生活的蛛丝马迹呢?
《品品文人》恰是这样一本介绍文人生活的书,是作者们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加以细致的分析、整理、润色、排列而成的。书共分十四品,涵盖了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文人的喜怒哀乐,也有文人的衣食住行;有文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有文人与自然的情缘;有生死大节,也有茶余闲话;有脍炙人口的典故,也有鲜为人知的佚事。比如,书中写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从来都是以词学宗师的身份为后人所知,而她生性好赌的一面却很少有人了解,而她不但擅赌,还对历代博戏做了深入研究,写出了《打马图经》一书;又比如,在稿费制度还没有形成之前,文人如何卖文,又是如何维持生计的,在书中也有生动的讲述。
《品品文人》像一叶扁舟,载着读者在浩瀚无涯的文海中游弋,不时采撷几片有关文人的浪花,讲述那些隐藏在诗词歌赋背后的人们的故事,让我们在欣赏他们横溢的才华之余,能有机会了解他们彼时的生活,品味他们人生的一些细节。或许,对我们的为人作文也都能有所启发。
这本书主要呈现的是文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但作者们并没有简单的堆砌史料,而是经过了一番精心的“再创作”过程,融入了各自独到的见解与观点,加上作者之间风格的差异,使单一的史料呈现出各种活泼的姿态,更使本书读来错落有致,跌宕起伏;趣味性与知识性兼具,文学性与历史性共存。
当然,作者们的品评虽然精彩纷呈,但都是画龙点睛,绝不喧宾夺主。在评论时,他们大多点到即止,而把更多的篇幅留在讲述上,力争把原汁原味的资料留给读者,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去品味、去思考。读罢掩卷,但觉余味无穷。
文人与子女教育
新书《品品文人》终于要出版了,先宣传一下,估计5号之后书店里应该就能找到了吧。这篇《文人与子女教育》是被编辑删掉的文字,可以发出来不涉及版权咯。出版社只赠了一本书,所以也没有办法给诸位好朋友寄样书啦,无限抱歉。
以下为正文:
文人与子女教育
《管子·权修》曰:“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父母的理想,文人也不例外。而文人对子女的期望又常常高于普通父母,因而对子女要求往往更严格,在子女教育上也付出更多。流传广泛的《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便是文人在家庭教育上呕心沥血的最佳例证。
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前后《出师表》更是文才飞扬,情辞恳切,脍炙人口。虽然国家危难,政务繁忙,但他在日理万机的同时,与子女教育上也毫不马虎。诸葛亮在给哥哥诸葛瑾的信中曾特意说到他的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正器耳。”他担心的是:聪明过早外露,容易自满自足,反而成不了大器。所以他给诸葛瞻起的名字叫做“思远”。他给外甥的信也说:“志当存高远。”这都表明他希望后代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在《诫子书》中,他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言辞恳切,意味深长,堪为为人父母者之表率。而他的儿子诸葛瞻与孙子诸葛尚,虽然不能如他一样在乱世中力挽狂澜,但也算为蜀汉事业死而后已,气节可嘉,也算不负诸葛亮一番教诲。
与诸葛亮同时代的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曹操深沉慷慨、气势雄浑;曹丕通脱绮丽 ,纤巧清新;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而这些成就,固然与个人天分有关,与曹氏严格的家教也是分不开的。曹操的《诫子植》、《诫子彰》,或鼓励上进,或劝诫引导,显示出一片舔犊深情,而他的《诸儿令》,则对儿子们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大意是说:“儿子们在年幼的时候,我虽都喜爱,但长大了能成材的,才一定用他。我这不是说二话,我不但对臣属没有偏心,就是对自己的儿子也不想有任何偏袒。”
诸葛亮、曹操这样以政治为主、文字为辅的“业余文人”,尤能以《诫子书》、《诸儿令》教育子女,那些以文著称的“专业文人”们,在教育子女的方式上,就更是各显神通了。
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一生教出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这位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在对自己的儿子孔鲤的教育上,也丝毫不含糊。据《论语》记载,孔鲤曾对陈亢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天,孔子独自站在庭中,孔鲤迈着小步恭敬地走过,被孔子叫住,问孔鲤学习《诗经》没有?孔鲤回答说还没有,孔子就对孔鲤说,不学习《诗经》是无法同人交谈的。于是,孔鲤就退回去认真地学习《诗经》 。隔了一段时间,孔鲤从院里经过时又被孔子叫住,问孔鲤学习《礼记》了没有,孔鲤说还没有。孔子又教育说,不学习礼是难于立身做人的。于是,孔鲤就去学习《礼记》。”孔鲤虽然早亡,在学术上没有什么建树,但其子孔伋,则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学说,也算是孔门家教的成效。不过,孔鲤虽无建树,但是后世传言其有一言很是出名:孔鲤对孔子说:“你的儿子不如我的儿子”,又对儿子孔伋说:“你的父亲不如我的父亲”。 虽为戏言,不无道理。
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曾子,在教育子女上更是不遗余力,据《韩非子·外诸说左上》记载,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一边跟着一边哭。孩子母亲说:“你先回去,等会我回来给你杀猪吃。”从市场上返回后,曾子要捉猪杀掉它。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跟孩子说着玩罢了。”曾子说:“孩子还不懂事,他看着父母的举动来向他们学习,并且听从父母的教导,今天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欺骗。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了他母亲,这不是好的教育方法。”于是,就把猪杀了给儿子吃。
孔子以《诗》、《礼》教子,曾子以“童叟无欺”的实际行动教子,而北宋大文豪苏轼不仅为文汪洋恣肆、明白通畅,在家庭教育上也别具一格,另有他的一套手段。苏轼的长子苏迈赴任县太尉时,苏轼曾送他一只砚台,上面有苏轼亲手刻的砚铭:“以此治财常思予,以此书狱常思生。”而苏迈也表示一定不负父示,要做一名勤政廉洁的好官。
除了“砚教”,苏轼也曾以实际行动教育苏迈作文要“求实”。苏轼被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有一天,与苏迈谈到了鄱阳湖畔石钟山的名称由来。苏迈从《水经注》等古书中找出许多说法,苏轼都觉得是牵强附会,实不可信。苏迈想找其它书,苏轼阻止了他:“不用找了。大凡研究学问、考证事物,切不可人云亦云,或者光凭道听途说就妄下结论。”五年后,苏轼终于在苏迈上任之前找到机会,与他一起前往石钟山实地考察,以“求实”的态度找寻到石钟山的来历,而这次考察的结果,也记在了他著名的《石钟山记》一文中。至于苏轼晚年所作的《洗儿戏作》:“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表面写儿,实则讽刺,“似诉平生不得志”,不足为其教育子女的依据。这样一个躬亲教育子女的大文学家,又怎么真的舍得让子女“愚且鲁”呢?
“身教胜于言传”这种身体力行的教育方法,委实值得学习,而与苏轼同时的司马光,更是现身说法,通过自己的实例来教育子女。相传,司马光为了教育其子司马康,特意撰写了一纸脍炙人口的家训篇《训俭示康》。在文中,他举出三件亲身经历的例子: “自为乳儿”时,司马光就“不喜华靡”。他总是把长辈加在他的身上饰有金银的华美衣服 “羞赧弃去之”;二十岁考中进士时,司马光与同榜进士赴御赐国宴,别人都把皇上赏赐的金花插在帽檐上,唯有他“独不戴花”。直到有人警言“君赐不可违”时,才勉强“簪一花”;平日里,司马光“衣取蔽寒”,“食到充腹”,不敢以与众不同的行动求得过奖名誉。司马光更写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而他最著名之教子警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也成为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座右铭。司马康也没有辜负其父的辛苦教导,他从小严谨、聪颖,博通古籍,曾任校书郎、著作佐郎侍讲等职,被世人誉为“口不言财”的贤人。
《战国策·赵策》云:“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文人们对子女不惜辛苦操劳,或循循善诱,或严加约束,都是为了子女的将来。然而,“贤母使子贤也(《韩诗外传》)”,这些著名文人们之所以能名垂青史,又何尝不是因为他们父母的苦心栽培呢?“孟母三迁”造就了“亚圣”孟子,“画荻教子”则培养出了才高八斗的欧阳修, 而苏轼、司马光等人,也都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落实思树,饮水思源”,文人们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应该也会想起辛勤培养自己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