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毕业于台湾中华医学院的年轻医生罗大佑终于下定决心放弃医生的身份,进入娱乐圈,全心全意从事他喜欢的歌唱事业。已经28岁的他,在8年前就曾创作出《歌》、《乡愁四韵》这样的歌曲,这8年之中,他在医学院读书、后来任台北仁爱医院实习医生的同时,已经为当时的流行歌手刘文正、张艾嘉等写出《童年》、《光阴的故事》、《酒矸倘卖无》等流行至今的歌。他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中的大部分歌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才华横溢的他,仅费时30分钟,就写出了《恋曲1980》这样优秀的作品,罗大佑在音乐方面的天赋,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放弃医学,对罗大佑来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虽然他“觉得跟音乐有一种契合感,在音乐方面的发展可能会比较大一点,况且台北有那么多医师,实在不缺罗大佑一个人”,但是,生活在这样的医生之家的他,爸爸是医生,妈妈是护士,哥哥是牛津大学的心脏学博士,大家都反对他放弃行医的打算。所以,在最初的时候,他只能一边行医一边搞自己喜欢的音乐。直到对音乐的欲望再也无法遏制,他甚至对爸爸说:“如果再逼我回来当医师,我就跟你脱离父子关系。”罗大佑终于在他28岁的时候,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台湾或许因此少了一名出色的医生,然而,华语世界却从此多了一名独树一帜的歌者,他的时代也多了一个可以作为化石的标志。
罗大佑并不是我这个时代的歌手,至少我认为,他最优秀的作品,都是在我喜欢上流行歌曲之前创作的。好在罗大佑这样出色的歌手还是耐心的等了我一程,等我登上他的音乐时代的末班车。在听到罗大佑这个名字之前,我喜欢的他的歌有《童年》、《东方之珠》、《追梦人》、《野百合也有春天》等等,听到罗大佑这个名字之后,我不断喜欢上别的和这个名字有所联系的歌,那些即使在很多年后还有人在唱的词曲。
在某一篇文字中我曾经说,周杰伦是我关注的最后一个歌手,他把歌词当作乐器的一部分,纯粹用节奏和旋律吸引听众,而你如果要进一步从他的歌词中发掘点什么,对不起,Jay的才华到此为止,其他的荣耀要让步给才华横溢的方文山,周杰伦的铁杆搭档,一个在我心中可以和林夕媲美的当代词人。周之后并不是没有出色的歌手,只是仿佛有一道深刻的不可逾越的鸿沟横在那里般,让我无法产生亲切感。我并没有否定阳刚化的超女和阴柔化的快男之类的意思,虽然我个人不喜欢这种风格,但他们能大红大紫,必然有其能迎合时代的某些原因。看不惯新生事物、为时代发展担忧是变老的前兆。是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减弱了,而不是时代越变越糟糕,随着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时代逐渐消退的时候,自我与世界之间的联系也会随之越来越弱。所以才会有鸿沟横在那里,无法逾越,只能回头,看那些与自己同时代的人们渐行渐远,看那些稍早于自己的人们慢慢杳无音讯。
罗大佑的曲风多变,有时天真烂漫,有时深沉忧伤,有时悠扬辽阔,有时轻松活泼……很难用简简单单地几句话或者几个词语来概括他的风格;罗大佑的歌曲取材也很广泛,有对逝去岁月的怀念,有对当前社会的批判,有对易变爱情的猜测,也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有充满国学意味的《之乎者也》,也有时代意味浓厚的《东方之珠》,有深情脉脉的爱情誓词《穿过你的黑发我的手》,也有相思不尽却不自怨自艾的《野百合也有春天》……罗大佑并不是每种风格都擅长,但至少他尝试过方方面面,而且几乎每种风格都有相当优秀的作品留下来。对一个歌手而言,实属难得。
周星驰参与导演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国产凌凌漆》——开头的部分,某女甲对着潦倒的阿七如是说:“你以为躲起来就找不到你了吗?没有用的!象你这样出色的男人,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那样的鲜明,那样的出众。你那忧郁的眼神,稀嘘的胡喳子,神乎其神的刀法,和那杯Dry Martine,都深深地迷住了我。不过,虽然这是这样的出色,但是行有行规,无论怎样你要付清昨晚的过夜费呀,叫女人不用给钱吗?”最后一句剔除掉,完全可以原封不动的送给罗大佑和他的歌。我相信,好的歌手和富有生命力的歌曲并不是这样那样的选秀就可以选出来的,只有时间和人民才是最权威的评委。面对像我这样不是因为喜欢某个歌手才去听他的歌的听众,歌手必须有能让他的歌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鲜明出众, 最初听到《童年》、《追梦人》、《酒矸倘卖无》、《你的样子》……这些歌的时候,并不知道它们都是这个看上去充满沧桑却又神采飞扬的歌手创作的,但无论那悠扬的旋律还是诗一般的歌词,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罗大佑的嗓音很有沧桑感,或者说有点通常所说的烟酒嗓的感觉,没有张雨生的清扬醉人,没有张学友的细腻完美,没有张信哲的甜蜜伤感,没有周华健的清新流畅,倒是和黄霑、李宗盛有几分相似。不过,好在黄霑、罗大佑和李宗盛都不仅是歌手而已,除了唱之外,他们还会作曲填词,因此能创作和自己嗓音配合的恰到好处的作品,也因此才能与嗓音完美的张雨生张学友他们比肩。黄霑编曲填词演唱的《沧海一声笑》是个完美力争,这样粗犷的歌曲,也只有黄霑那样洒脱不羁的声音唱出来才完美,如果换作学友唱效果就一定会大打折扣。奇妙的是,《童年》由张艾嘉来唱完全像首儿歌,儿时恰好也是从同样声甜人美的年轻女音乐老师那里初学这首歌的,但现在听听罗大佑的版本,虽然一样的歌词曲调,却完全是种感怀往事的味道,完全没有了初听时那种天真烂漫。或许这才是歌手本来赋予这首歌的含义,又或许只是风格上得差别而已,总之两样都好,各有千秋。
我相信刀瑞迷法嗦拉西蕴含着无穷的音乐魅力,但不可否认的博大精深的汉语同样内涵无穷,富于变化。大学时选修孙明君老师的《古典诗词鉴赏》,课堂内容饱满,风格幽默有趣,听课完全是种享受,既开心又能长不少知识,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印象中一共遇到过三个这样出色的老师,第一个是高中班主任,第二个便是孙老师,第三个是《信号与系统》老师。试想如果母校的老师能保持在这个水准之上,那么光复国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这些目标肯定早就实现了,也不至于像现在口号喊不停却一直没什么实质性的进展。不过,话说回来,要是老师讲课都像《数据结构》的李宛洲或者教我《计算机软件基础》的那个伙计(名字不幸忘记了,想快意恩仇一下都不行),那恐怕本世纪是实现不了这些目标了。——跑题了,又不想删掉,就这么括起来吧。:))有一堂课没有讲有关古典诗歌的东西,而是讲林夕,讲高晓松,因为,现在留下来的词,也都是古人填出来的,而今天这些填词的天才们,或许也在抒写着将来的经典。我想,罗大佑或许也是这样的人。如果说《恋曲1980》还只是单纯的流行歌曲的话,那么《恋曲1990》去掉了曲子就是一首完整的现代诗。而写下这些句子的,如果被称为诗人也理所当然地当之无愧。
现如今罗大佑终于老了,当一个歌手开始出自选辑的时候他就老了,何况他已经年过半百,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他的歌中的大部分,或者会被慢慢遗弃,或者会被渐渐珍藏,但我相信,总有那么一些歌,会像“漆黑中的萤火虫”一样闪亮不熄,让人回想起曾经的那个歌手,曾经的那段光阴的故事。
用一段从网上看到的文字来结束。
“
每一个人的心里
都有一首最自己的情歌
用来收藏所有的眷恋
每一个人的生命
都是一首仅此收录的情歌
在成长与幻灭之间、在爱人与被爱之间、
在交情与交心之间、在最初与未知之间
追踪每一刻的情感频率。
母乳是儿时的情歌 日记是青春的情歌
第一件碎花洋装是妈妈的情歌
离乡的火车站是爸爸的情歌
黄河是中国的情歌 丝路是时空的情歌
恋曲1980是恋曲1990的初恋
流浪是乡愁的失恋情人
回忆 是一生的情歌
天地最大 我们终于相逢
情歌最久 我们难以逃脱
我们聚在一起 依偎在彼此的情歌里
庆祝生命如此天真
纪念每一首
最初被遗忘、最终会想起的
多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