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书应该早读,随着年龄与见识的不断增长,我们不知不觉就会陷入固执的思维定式中去,很难接受不同的观点,对励志书籍的态度往往嗤之以鼻,认为那都是不切实际的文字。
我读的第一本励志书叫《你的误区》,那个时候我刚读初二,人格各方面都还处于懵懂的成长期,这本书中的每一个观点都让我耳目一新,论据对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也非常有说服力。依照书中的讲解,我身体力行的实践了一部分,效果都出乎意料的好,那本书中的许多观点从此成了我人生观的一部分,有些甚至一直陪伴我到现在。当然,最初的信仰多少有些少年人盲目崇拜的成分,但在十几年后,我仍然坚持的那些态度,却都是洗尽铅华的深层领悟。
在《你的误区》之后,我认真阅读过的励志书籍就只有卡耐基成功学的所有作品,此外的其他书都只是泛泛地浏览,虽然他们有着这样那样的名称,比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给加西亚的信》,但是其最基本的观点都是大同小异、而且都是简单明了的,只不过不同的书强调了不同的方面,或者是在把简单的问题往复杂的说。因为虽然社会在发展,无论从技术上还是社会结构上,都在不断调整,但人性的本质始终都没有太大变化。从猿到人可能是进化过程中跨度最大的一步,此后,从苏格拉底和孔子的年代一直到现在,人类至少在智力和人性方面并没有多大改变。我们只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并且进行归纳整理。
所有励志书籍的开端,无一例外的都会强调“信则灵”的观点。如果你要倒一杯水,必须先把杯子清空,这是必不可少的步骤。传销行业的演讲者同样也会强调这一点,当然他们是怀着恶意的动机的,他们利用人性的特点去犯罪,这一点当然是及其错误的。但是,“勇于改变”的原则却是没有错的,传销行业在此基础上把很多人引入歧途,我们当然也能从这里迈出第一步,给自己的人生带来巨大的正面影响。
因为缺乏安全感,成年人都要给自己带上厚厚的面具,然后再在上面贴满各种各样的标签:我是一个懒散的人、我是一个失败的人、我没有打篮球的天赋、我永远也做不好某件事…… 我们更习惯于逃避现实、隐藏自己,而似乎很少去想“为什么”,很少能主动迈出改变的第一步。我们甚至会拒绝他人善意的建议,借口是“我就是这样的人,你要么接受,要么拒绝”,潜台词就是“我不愿意改变。”
为什么不愿意试一试呢?我可以坚持自己的态度而不轻易受他人影响。但我还有智慧,可以去甄别分析别人的意见,可以通过自省来发现自己的不足。态度并不能决定一切,但至少可以让一切变得更具有可塑性,与消极厌世相比,积极乐观的态度并不能让你的生活立刻有所改变,但是,至少他也不会让你的生活更坏,或许其影响是更具有潜移默化效果的也未可知。
勇于改变,只是走出了成年人思维误区的第一步,如果要从态度上重塑自己的人生,后面还有很多事要做。但是,在我看来,这最初的一步却是至关重要的。这一步就是要腾空杯子,无论要喝什么样的饮料,只有拿空杯子,才有可能接的到。
改变一时半会并不难,每每读励志书籍的时候我都会激动不已,觉得一切尽在自己掌握之中,然而这种激情很快便会消逝,用不了多久,又会被生活打回原型。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在孔子眼里,要坚持“仁”这样的态度,只有颜回可以三个月不变,其他人,包括小觑,曾子、子贡、子有、子夏这些“贤人”,也都是只有三分钟热度。“仁”是这样,人生态度也是这样。惰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特点之一,谁也不能彻底战胜它。所以,我才需要隔三岔五的不时给自己加油,我想,唯有时时提醒自己,才不至于陷入僵化的不可弥补的境地。
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果一时半会看上去难以解决,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反省总结:是不是到了应该有所改变的时候了呢?“穷则变,变则通,”改变一下,或许能从困境中找出一条出路。当然,等人生已经陷入某种困境的时候,“亡羊补牢”固然不能算晚,但我们为什么不防患于未然,而非要付出一只羊的代价才能学会些什么呢?积极主动,勇于改变的人生态度,从来都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随时随地,我都可以改变,每时每刻,我都是一个全新的我。
倘若中国男足能稍稍学习一下男篮的精神,也不至于陷入这样一个人神共愤、亿人唾骂的境地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