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是什么样的一个女子,今天的我们,已经无从得知。这本《林徽因传》为了还原这个民国才女,做了很多努力,让林徽因的形象从徐志摩的故事里剥落出来。作者引据了不少资料,试图在我们眼前重现一个活生生的林徽因,为此我非常莫名的感动,一份对逐渐远去的生命追寻的尊重。
可是,读完之后,总觉得茫然若有所失,不知道究竟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但不可避免的感觉到一种缺憾与不完美,或许,作者尝试在纪传与小说两种手法之间的切换让人觉得很不舒服,或许,关于林的资料实在太有限,又或许,作者没有勇气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总之,不足的地方,作者就拿出彼时林的文字与理论作为弥补,文中因此出现大段大段关于建筑种种的论述,不是没有道理,只是容易把人物的感觉弄得支离破碎。
不过,作为一本传记,这本书已经很不错了。尤其是作为一本为民国女子而写的传记,一个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因为某段传奇的感情故事而出名的女子真实的故事和生活。
很羡慕他们当时种种纯洁而真挚的感情。徐志摩肯因为对一个十来岁的不知道爱为何物的小姑娘的感情而离婚,林虽然无法接受热切追求着自己的这个浪漫主义诗人,这种感情纠葛却从来没有妨碍过他们之间的友谊。这种深厚的友谊,在后来林的《悼志摩》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时隔四年,当徐志摩的印象在人们心中开始模糊的时候,只有林徽因,饱含深情的,再悼志摩。
也正是这样一个林徽因,在她去世多年之后,在丈夫梁思成娶学生林洙之后,终生爱怜着她的金岳霖,在某一天邀请林生前的好友吃饭,在开饭前告诉大家:“今天,是徽因的生日。”说完不禁潸然,而时隔多年之后,作为陌生人的我,读到这一段时,也不禁为这款款深情,感动的泪眼婆娑。”How many loved your moments of glad grace, and loved your beauty with love false or true, but one man loved the pilgrim soul in you, and loved the sorrow of your changing face…”叶芝这爱的诗句,反映的不也正是金岳霖的这种痴情吗?幸运的是,金岳霖表达了他的热爱,而林徽因也深爱着“老金”,梁思成也知道他们之间的这种爱意,但三个人最终用理智战胜冲动,三个人之间的种种纠葛升华为纯洁的友谊,直到梁林二人不在人世,金岳霖还与他们的后人梁从诫一起生活,后者更是亲切的称他“金爸”,细细读来,让人羡慕,让人叹服。读《鹿鼎记》的时候,觉得胡逸之柏拉图式的爱很傻很傻,但那终究是小说家言,而生活中,能这样持久安静的深爱一个人的这种感情,则让人肃然起敬。
北总布胡同的生活,是另一种让我羡慕不已的情形。我常常会觉得孤独,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还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因此,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圈子。可是,住在北总布胡同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却过着“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幸福生活,但看梁家的常客名单就足以感叹半天了:金岳霖、徐志摩、胡适、沈从文、费正清、萧乾……,《礼记》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反之亦然,思想唯有碰撞才能迸发出一片片新的火花,缺少了交流,无论多么有天赋的大脑,也只能木讷的像一块石头。虽然冰心写《太太客厅》讽刺林徽因这种沙龙,但我想,其中多少也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味在里面。富兰克林在他的“哲学研究会”中受益菲浅,林徽因的诗情与才情,应该也在这样的沙龙中得到不少成长,只是,无论在彼时还是今日,这样的机会,都是可遇不可求,都是少数人才能享受的精神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