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正文:
“你好吗?我很好。”
——《情书》,一封寄向往昔的信
“你好吗?我很好。”这样简简单单一句话里,究竟能隐藏多少深情呢?读完岩井俊二的《情书》,我不禁这样问自己。故事的女主角渡边博子,把对逝去恋人深切无言的思念,写成短短的一封“情书”:“藤井树:你好吗?我很好。渡边博子。”信封上的收件地,原应是个已经并不存在的地址,或许博子是希望那个远在天国的恋人藤井树,能感觉到她对他从未消退的爱。
可是,渡边博子不曾想到,因为她一个不经意的错误,这封信并未如她所愿地寄往无人之地,而在阴差阳错间,打开了一扇通往昔日的回忆之门。收到信的是个与渡边博子曾经的恋人藤井树同名、也曾是他同班同学的女孩。出于好奇,女孩藤井树回了封同样简单的信:“渡边博子, 我很好,多谢。只是有点伤风。藤井树。”就这样,两个女孩之间,开始了这样情书般时隐时现的通信。随着一来一往的来信渐多,昔日的藤井树的形象,渐渐地浮出水面,清晰起来:那是个热爱画画的沉浸在自己世界中的男生,那是个因为在班上有个同名的女孩而常常被人嘲笑的男生,那是个在试卷上信手涂鸦的男生,那是个在图书馆借最冷僻的书只为在借书卡上写名字的男生,那是个在运动场上虽然受伤还要试着跑一次的男生……而在这个沉默寡言的男生身后隐藏着的,是彼此都还青涩时那段未曾说出口的恋情;同时,随着书信之外生活的继续,渡边博子开始寻找回信人的影子,而故事中每个人的生活,也在不知不觉间渐渐发生了变化:渡边博子在矛盾的心情中接受藤井树昔日好友秋叶茂的追求,女孩藤井树因为父亲的病逝而固执地从心底拒绝医院……简单来说,《情书》的主要情节,就是这些了,与所有青春小说一样,故事并不复杂。
这是一本忧伤的书。作者恰到好处地把握住青春的脉搏,把忧伤唯美的感觉描写的淋漓尽致。长大以后的藤井树,留下的只是记忆中模模糊糊的影子,是个还保有少年时代性格特征的男子,这个依旧喜欢绘画、常常沉默的男子,就连恋情,也带着昔日的影子。第一次见面,藤井树就唐突地问:“你相信一见钟情吗?”博子相信了。可是,或许连藤井树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句话其实是谎言,而如果藤井树没有不幸罹难的话,可能永远都没有人会察觉这个谎言。然而,正如阿甘那句一点也不傻的台词,我们永远不知道生活下一刻是什么滋味,在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前夕,藤井树就那么骤然走了,读到这里,不禁觉得遗憾,伤感之情油然而生;随着故事发展,有关藤井树逝去的细节也渐渐补充了起来,秋叶只说藤井树在被困无所脱身的时候还在唱着松田圣子的歌,但从字里行间,能读出他对彼时放弃好友时的无奈与遗憾;渡边博子说,如果藤井树是因为她和某个人长的相似而喜欢上她的话,那么她永远也不能原谅藤井树,可是,斯人已逝,不能原谅,又能如何呢?我不禁想起另一本书,另一个渡边,他说:“我总觉得不论是我,或是直子,都应该在十八、十九之间来来去去才对。十八,接着十九;十九,接着十八这样我才能接受。但是她已经满二十岁了。然后,秋天一到我也会满二十岁。只有死去的人永远都是十七岁。”两者其实或许本无多大关联,但不知怎地,就是想到这句;到了最后,博子终于向藤井树道别,与秋叶走在了一起,而只剩下女孩藤井树一个人,在十几年之后,看着借书卡背面那张画像,惆怅着……究竟是一无所知的快乐更好,还是了解真相而遗憾更好?我也不知道,不过这也是我们无法决定的事。随缘吧。
转念一想,其实也可以说,这是一本残酷的书。岩井俊二的作品向来围绕暗恋与青春的主题,只是这一次的故事,发生在死亡的背景之下:抛弃原本约好了生死与共的兄弟,对秋叶来说是残酷的;怀着对男友真挚的思念发出的情书,期望能了解男友更多的往事,结果却发现男友爱自己并非如他说的那样“一见钟情”,而是因为自己与某个人相似,对渡边博子来说是残酷的;知道有那么一个人曾经深深地爱过自己,但待到自己发觉时已经物是人非,对徒留怅惘的女孩藤井树来说,尤其是残酷的。讽刺的是,多年以后,《情书》仍然是岩井俊二最受欢迎的作品,莫非我们,更喜欢见证这样的缺憾与残酷?
读完《情书》许久之后,找来作者岩井俊二导演的同名电影。看电影之前,颇多疑虑,书中的故事似乎并不容易通过电影的方式表现出来,而书中的唯美之感倘若稍稍处理不当也会颜色尽失。好在,岩井俊二没有让我失望,同样的故事,以另外一种手段表现出来,颇有异曲同工的奇妙之处。我不禁想起一段典故:苏东坡在他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对王维的作品评价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谓中肯之至。我以为,所谓书画同源,无论诗也好,画也罢,要表现的,无非是一时一地的念头,诗往往更深刻,画则往往更形象。只可惜,俗世间的我们,往往连其一也不能具备,更毋庸说兼而有之了。岩井俊二似乎恰巧同时具备了这两点,在我看来,作为小说的《情书》恰如一首忧伤的诗,作为影片的《情书》则是一幅绝美的画,二者相得益彰,令人叹为观止。
我忽然又想,岩井俊二所把握的青春的脉搏,究竟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似乎很难有个确切的答案,如果非要给一个解释的话。或许,席慕容的那首《青春》,是最接近的回答: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後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著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